《采桑子 其四》

时间: 2025-01-27 03:22:34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其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西湖春末夏初时的景色,经过繁花似锦的春天后,西湖的景色依然美丽,但已是残花败柳。随着游人离去,春天的气息也渐渐消散。细雨中,双燕归来,仿佛带来了一丝春天的余韵。

注释

  • 狼藉:指东西凌乱、杂乱无序的样子。
  • 残红:指春天花朵凋零后留下的残余花瓣。
  • 飞絮:指柳絮随风飘散,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轻柔和温柔。
  • 垂柳阑干:指垂柳在栏杆边垂挂的样子,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意境。
  • 笙歌散尽:指乐声停止,游人离去,暗示春天的热闹已结束。
  • 帘栊:指窗帘,形象地描绘出室内的宁静。
  • 双燕:指两只燕子,象征春天的归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欧阳修在诗词、散文、历史等多个领域都有显著成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入生活的哲理。

创作背景

《采桑子 其四》写于欧阳修晚年的时候,正值他政治生涯的高峰。此时,他对生活的感悟愈加深刻,诗中流露出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他在政治生涯中所经历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西湖”为舞台,展现了春末夏初时节的一幅静谧画面。开篇“群芳过后西湖好”,直接点出主题,西湖的美丽仍在,只是已经没有春天的繁华。接下来的“狼藉残红,飞絮濛濛”描绘出一种惜春的情绪,残红与飞絮相互交织,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逝去和生命的无常。接着,词人转向游人,笙歌散尽,游人的离去使得春天的气息显得更加空寂。

在这幅画面中,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感受尤为深刻。最后一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则为全诗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双燕的归来象征着春天的余韵,细雨中流露出一丝柔情与希望,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词在伤感与希望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群芳过后西湖好:春天的花朵凋谢后,西湖的景色依然美丽。
  2.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残余的花瓣散落一地,柳絮随风飘荡,形成一幅幽静的画面。
  3. 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在栏杆旁随风摇曳,营造出轻柔的氛围。
  4. 笙歌散尽游人去:乐声停止,游人纷纷离去,让人感到孤独。
  5. 始觉春空:此刻才感到春天的空虚与消逝。
  6.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窗帘轻垂,燕子在细雨中归来,带来春天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狼藉残红”比喻春天的结束,表现出对春天的惋惜。
  • 拟人:将春天的气息与游人的离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笙歌散尽游人去”与“垂下帘栊,双燕归来”形成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西湖的春末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诗中的细雨和双燕意象,给人以温暖与希望,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西湖:象征着美丽与宁静的自然景观。
  2. 残红:象征着逝去的青春与美好。
  3. 飞絮:象征着春天的轻盈与无常。
  4. 双燕:象征着春天的归来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李白
    • C. 欧阳修
    • D. 陶渊明
    • 答案:C
  2. “狼藉残红”中的“狼藉”是什么意思?

    • A. 整齐
    • B. 凌乱
    • C. 美丽
    • D. 光辉
    • 答案:B
  3. 诗中描绘的主要意象是?

    • A. 秋天的落叶
    • B. 春天的花朵与柳絮
    • C. 夏天的烈日
    • D. 冬天的雪花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与惆怅。
  • 《登高》(王之涣):表现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采桑子 其四》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的诗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而欧阳修的词则侧重于对春天的缅怀与温暖的希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代诗词选》
  • 《欧阳修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