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

时间: 2025-04-27 07:27:42

新花来远喜开封,呼酒看花兴未穷。

年少曾为洛阳客,眼明重见魏家红。

却思初赴青油幕,自笑今为白发翁。

西望无由陪胜赏,但吟佳句想芳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花来远喜开封,呼酒看花兴未穷。
年少曾为洛阳客,眼明重见魏家红。
却思初赴青油幕,自笑今为白发翁。
西望无由陪胜赏,但吟佳句想芳丛。


白话文翻译:

新开的花让我从远方感到喜悦,呼朋引伴,共同赏花的兴致似乎无穷无尽。
年轻时曾是洛阳的客人,如今再次看到魏家红花,心中感慨重重。
回想当年初次走入青油的帐幕,如今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向西望去,无法陪伴盛大的赏花,但我只能吟诵佳句,想念那花丛的芬芳。


注释:

  • 新花:指新开的牡丹花。
  • 喜开封:指在开封看到花盛开的喜悦。
  • 洛阳客:年轻时曾在洛阳游玩的人。
  • 魏家红:指魏家种植的牡丹花,魏家在历史上以种植牡丹闻名。
  • 青油幕:青油是指一种油料,幕指帐篷,形容当年年轻时的场景。
  • 白发翁:指老年人,自嘲年纪大了。
  • 胜赏:盛大的赏花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擅长诗词、散文和古文辞。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欧阳修晚年之时,表达了他对牡丹花的喜爱及对青春岁月的怀念。诗中通过对牡丹的赞美,折射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感慨,同时透露出对老年生活的无奈和淡然。


诗歌鉴赏:

《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是欧阳修对友人王尚书寄送的牡丹花的回应。这首诗通过描述牡丹花的美丽,流露出诗人对青春的追忆和对老年生活的感慨。诗的开头用“新花来远喜开封”来引入,表达了看到新花的喜悦,紧接着“呼酒看花兴未穷”则表现出一种热烈的社交氛围,诗人似乎陶醉在这赏花的场景中。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在洛阳的经历,强调了“眼明重见魏家红”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与追怀。然后,诗人自嘲“今为白发翁”,不仅体现了岁月的流逝,还透露出一种释然与淡定的态度。

最后两句“西望无由陪胜赏,但吟佳句想芳丛”则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感叹无法参与盛大的赏花活动的同时,选择以吟诗的方式来表达对花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青春与美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新花来远喜开封:新开的花从远方传来,让我在开封感到喜悦。
  2. 呼酒看花兴未穷:邀请朋友喝酒赏花,兴致似乎永无止境。
  3. 年少曾为洛阳客:年轻时我曾是洛阳的访客。
  4. 眼明重见魏家红:现在再次看到魏家的红花,感慨万千。
  5. 却思初赴青油幕:想起当年初次走入青油帐幕的情景。
  6. 自笑今为白发翁:自己不禁笑,自嘲如今已是白发老翁。
  7. 西望无由陪胜赏:向西望去,无法参与盛大的赏花活动。
  8. 但吟佳句想芳丛:只能吟诵佳句,怀念那芬芳的花丛。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白发翁”来比喻老年的状态。
  • 意象:牡丹花象征着美丽和青春,白发则代表衰老。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牡丹花的美丽,反映了诗人对青春的怀念与对老年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牡丹:象征着富贵、美丽和短暂的青春,代表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白发:象征衰老,引发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叹。
  • :象征友情与欢愉,体现了诗人对社交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魏家红”指的是哪种花? A. 牡丹
    B. 玫瑰
    C. 菊花
    D. 兰花

  2. 诗人对自己的年纪有何感慨? A. 感到年轻
    B. 自嘲为白发翁
    C. 对生活感到无奈
    D. 对青春感到不满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月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和《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岁月的思考。两者在意象上都使用了花,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春江花月夜》更显得婉约,而《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则显得更为直白和深沉。


参考资料:

  1. 《欧阳修诗文集》
  2. 《宋代文学概论》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