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
时间: 2025-01-26 06:22: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
作者:苏轼
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
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
阳侯杀廉角,阴火发光彩。
累累弹丸间,琐细成珠琲。
阎浮一沤耳,真妄果安在。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
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
明年菖蒲根,连络不可解。
倘有蟠桃生,旦暮犹可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蓬莱海上的高峰,犹如玉石般屹立,颜色始终如一。那孤零的根基抵挡着滔天的巨浪,云彩的形状虽有破碎,但仍然显得壮丽。阳光照耀下,山石的颜色光彩夺目;阴云笼罩时,似有火焰在闪烁。石壁上布满了细小的碎石和珠粒,显得细腻而生动。阎浮洲的景象似乎在耳边回荡,真实与虚妄又何在?我带着这块石头回去,心中藏着东海的浩瀚。慈祥的老人目光注视着,俯视那大块的石头。将其置于盆中,日夜与山海相对。明年菖蒲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以解开;如果有蟠桃生长,那是朝夕可待的事。
注释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长生不老的地方。
- 玉立:像玉石一样矗立,形容巍峨的山峰。
- 孤根:孤独的根基,指山体的底部。
- 滔天:形容巨大的浪潮。
- 阳侯:指阳光,带来光明。
- 阴火:象征暗中的光辉。
- 琐细:细小而精致的东西。
- 阎浮:指阎浮洲,古代神话中的地方。
- 蟠桃:传说中能延年益寿的桃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情感真挚、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而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期间,身处异乡的他常常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诗中以蓬莱山的壮美作为背景,借山石的坚韧与海浪的激荡,反映了他面对人生波折时的坚强与希望。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既有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石壁在海浪的冲击中虽有破碎,却依然坚守着根基,这象征着在逆境中仍要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中的意象丰富,涵盖了自然、哲理与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致的描写,诗人将蓬莱的美好与人生的追求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一种超脱的境界,令人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深厚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描绘蓬莱山屹立于海上,永远保持着美丽的姿态。
- 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孤独的根基抵挡着巨浪,即使山体有所破损,仍显得雄伟。
- 阳侯杀廉角,阴火发光彩:阳光映照在山石上,光彩夺目,阴云下似乎又有光辉闪烁。
- 累累弹丸间,琐细成珠琲:细小的石粒在阳光下闪烁,犹如珍珠般华美。
- 阎浮一沤耳,真妄果安在:指阎浮洲的神秘景象,真实与虚幻又何在?
-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我带着这块石头回家,象征着心中怀有广阔的理想。
- 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慈祥的老人注视着石头,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
- 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将石头放在盆中,日夜与自然相对。
- 明年菖蒲根,连络不可解:菖蒲根纠缠在一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倘有蟠桃生,旦暮犹可待:若能有蟠桃生长,那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立”来形容山峰的美丽,增强了意象的形象性。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意象分析
- 蓬莱:象征理想与希望。
- 石壁: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海浪:代表人生的波折与挑战。
- 阳光与阴云:象征光明与黑暗的交替,反映人生的变化。
- 蟠桃: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希望
- B. 现实与苦难
- C. 时间与生命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蟠桃”象征着__。
-
判断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波折的消极态度。 (对/错)
答案:
- A
- 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 杜甫《望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赤壁赋》与本诗: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人生哲理的思考,但《赤壁赋》更多聚焦于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感慨,而本诗则强调自然的伟大与人的坚韧。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