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与可墨竹,并叙》
时间: 2025-01-11 16:48: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白话文翻译:
这位人到底是谁呢?他在自在中游玩。
他的诗歌在草木间回荡,如同圣人遗留的余韵,
又融入了竹子的深邃境界。
他时时在木石之间出现,超越了荒诞与奇异的境界。
全世界都知道他的珍贵,而我独自最为欣赏。
知音难觅,古人难得相合,
谁说生死就能隔断?相见如同龚隗那样。
注释:
- 斯人:指代特定的人,隐含诗人的敬意。
- 草圣:指代唐代诗人王维,他的诗与自然相融合,被称为“草圣”。
- 竹三昧:指对竹子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融入。
- 荒怪轶象:超越常规的奇异事物。
- 龚隗:典故来源于《史记》,龚隗为古代隐士,指代生死相隔但仍可相见的深厚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文皆有极高成就,风格豪放,个性鲜明,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创作于苏轼与朋友文与可的交往中,通过竹子这一意象,表达对友谊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及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苏轼在《题文与可墨竹,并叙》中,运用竹子这一意象,展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艺术的追求。开头的“斯人定何人”引出诗人对友人的思索,接着描绘了友人游玩的自在状态,显示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体现了他对草木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全诗通过“木石”和“荒怪轶象”的描写,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彰显了苏轼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追求。在“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中,诗人强调了对于美的独特欣赏,突显出他在艺术鉴赏上的独立个性。最后的“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则透露出一种对知音难觅的感叹,暗示了深厚的友情常常是难得的。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艺术的执着,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深邃思考与独立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斯人定何人:引入对友人的思考,表示对其身份的探索。
- 游戏得自在:描绘友人在生活中的自在状态,体现洒脱的人生态度。
- 诗鸣草圣馀:通过“草圣”的暗喻,强调诗人的艺术成就。
- 兼入竹三昧:表达对竹子艺术的深刻理解。
- 时时出木石:强调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 荒怪轶象外:暗示其超越常规的艺术追求。
-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展现个人对艺术的独特欣赏。
- 知音古难合:感叹知音难求。
- 奄忽不少待:暗示对知音的期待。
-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反驳生死隔断的观点,强调深厚友情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三昧”比作深邃艺术境界,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使用“举世知珍之”来强调独特的艺术价值。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苏轼独特的个性和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表达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 草:代表自然的生机和诗人的灵感来源。
- 木石:象征自然中的静谧与深邃,体现诗人的艺术追求。
- 知音:象征深厚友谊和人际关系中的难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草圣”是指哪位诗人?
- A. 杜甫
- B. 王维
- C. 李白
- D. 白居易
-
“知音古难合”中的“知音”指代什么?
- A. 朋友
- B. 音乐
- C. 艺术
- D. 诗歌
-
诗中通过“荒怪轶象外”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现实的无奈
- B. 超越世俗的艺术追求
- C. 对生活的失望
- D. 对历史的怀旧
答案:
- B. 王维
- A. 朋友
- B. 超越世俗的艺术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竹里馆》
诗词对比:
苏轼的诗作常以自然与友情为主题,相较于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加强调人际关系的独特与珍贵,而王维则倾向于表达个人的内心宁静。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