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运判朱朝奉入蜀》
时间: 2025-01-26 04:09: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运判朱朝奉入蜀》 ——苏轼
霭霭青城云,娟娟峨嵋月。
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
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
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
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
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
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
似闻嘉陵江,跳波吹枕屏。
送君无一物,清江饮君马。
路穿慈竹林,父老拜马下。
不用惊走藏,使者我友生。
听讼如家人,细说为汝评。
若逢山中友,问我归何日。
为话腰脚轻,犹堪踏泉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青城山的云朵和峨眉山的明月,抒发了送别友人的情感。诗人感叹自己在尘世间漂泊,心中渴望归隐,明月洒在身上,显得格外清凉。岷山和峨眉山似乎就在眼前,心中感到亲近。梦中我寻找去西南的路,默默数着亭子在路旁的长短。仿佛听见嘉陵江的水声,波涛拍打着窗前。送君离去时,空无一物,唯有清江为君饮马。路途穿过慈竹林,父老乡亲在马下拜送。无须担心走失,送信的人是我的朋友。听诉讼如同家人,细心为你评判。如果在山中遇到朋友,问我何时归来。闲谈间轻松自在,犹如在泉石间游玩。
注释:
- 霭霭:形容云气缭绕的样子。
- 娟娟:形容明亮、柔和的样子。
- 随我西北来:指明月从西北方照来。
- 白云呼我归:在尘世中呼唤我回归自然。
- 慈竹林:竹林茂密,象征着宁静和自然。
典故解析:
- 青城、峨嵋:均为著名山川,青城山以道教文化闻名,峨眉山为佛教圣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向往。
- 嘉陵江:流经四川的江河,象征着诗人在此处的生活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散文均有极高成就,风格豪放豁达,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任职于四川时,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和山水的热爱。
诗歌鉴赏:
《送运判朱朝奉入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以青城云和峨眉月开篇,描绘了自然的静谧与美丽,仿佛映衬着送别的情景。接下来,诗人通过“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的描写,表达了内心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描绘了梦中寻找西南路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中的“清江饮君马”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象征着他对友人未来旅途的美好祝愿。最后,诗人以“若逢山中友,问我归何日”收尾,既是对友人的叮嘱,也是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富有哲理性和人情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高超艺术技巧,更突显了他对友谊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霭霭青城云:描绘青城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娟娟峨嵋月:峨眉山的明月如丝般柔和,似乎在静静陪伴着诗人。
- 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月光伴随诗人,象征着希望和不灭的情感。
- 我在尘土中:表明诗人对繁华尘世的无奈与厌倦。
- 白云呼我归: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清江饮君马”比喻友人旅途的安慰与祝福。
- 拟人:将白云、明月等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霭霭青城云,娟娟峨嵋月”,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友谊与自然,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山水的眷恋,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深邃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城:象征着道教文化和隐逸生活。
- 峨眉:象征着佛教文化,代表着神圣和宁静。
- 白云:象征着自由和归隐的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霭霭青城云”中的“霭霭”指的是: A. 明亮 B. 云气缭绕 C. 清澈 D. 幽静
-
诗人对明月的描述用的是哪个词? A. 皎洁 B. 娟娟 C. 明亮 D. 映照
-
“送君无一物”中“无一物”意味着什么? A. 送别时的遗憾 B. 诗人对友人的祝福 C. 物质的匮乏 D. 送别的简单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王维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王维的《赠友人》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但更多地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细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对未来的希冀,两者均与苏轼的《送运判朱朝奉入蜀》形成呼应,展现了古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然的崇敬。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导读》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