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次韵抱瓮》
时间: 2025-01-27 03:21: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 次韵抱瓮
作者: 张伯淳〔元代〕
采黄花自斟清醑,南山人在何许。
浮生聚散云萍似,消得几番寒暑。
些个路。不断情悰,惟有春天树。
停歌罢舞。更说甚悲欢,从教白首,心事付崔橹。
钧天梦忘却当年宦谱。吟蛩休怨休诉。
如今世味更尝惯,但见青山多妩。
清对苦。是我误儒冠,还是儒冠误。
西湖胜处。且趁取时佳,不寒不暖,同泛小舟去。
白话文翻译
我采摘黄花,独自斟酒,南山上的人们又在何处呢?
浮生如同浮萍般聚散不定,经历了多少个寒暑?
那些路途,无法断绝我的情思,只有春天的树依旧在。
停下歌舞,谈论何必悲欢离合,白发时分,心事只能寄托给崔橹。
仿佛忘却了当年在官场上的梦,吟咏秋虫不再怨诉。
如今对世事已经习惯,眼前只见青山更显妩媚。
面对苦涩的事,是我误解了儒冠,还是儒冠误导了我?
在西湖的美景中,趁着这良辰美景,不冷不热,和你一起划小舟。
注释
字词注释
- 醑:指清酒。
- 南山:可以指代一个理想的隐逸之地。
- 浮生:意为短暂的生命。
- 情悰:忧伤的情感。
- 心事:内心的忧虑或烦恼。
- 崔橹:古代一种乐器,象征着艺术和情感的寄托。
典故解析
- 浮萍:比喻生活的无常和不稳定。
- 儒冠:指代儒士的身份,表达对社会角色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淳,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及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在元代,社会动荡,诗人多以隐逸生活为理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张伯淳的《摸鱼儿 次韵抱瓮》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词作,表现了对浮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开篇以“采黄花自斟清醑”,既展现了闲适的生活状态,又暗示出对人生的思考。南山的隐士们似乎在呼唤,又如同白云般飘渺,诗人对世事的困惑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此交织。
“浮生聚散云萍似”一句,形象地比喻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而“消得几番寒暑”则进一步强调了岁月的流逝。接下来的“不断情悰,惟有春天树”则充满了对往昔情感的追忆,春天的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随着诗句的深入,“心事付崔橹”表现了诗人在白发苍苍之际,心中依旧难以释怀的情感。张伯淳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也充满了生活的哲理。
最后,诗人以“西湖胜处”的美景作结,表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仿佛是在告诉读者,尽管人生多有不如意,但在自然中,依然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采黄花自斟清醑:独自采花,斟酒,表现闲适。
- 南山人在何许:隐者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 浮生聚散云萍似:比喻人生短暂,变化无常。
- 消得几番寒暑:感叹时间的流逝。
- 不断情悰,惟有春天树:情感无法断绝,春天的树象征生命的延续。
- 停歌罢舞:停下娱乐活动。
- 更说甚悲欢:对生活的感慨与反思。
- 心事付崔橹:心事难以言表,只能寄托于乐器。
- 钧天梦忘却:忘却当年的理想与追求。
- 吟蛩休怨休诉:不再怨恨与诉说。
- 如今世味更尝惯:对世事的习惯与适应。
- 青山多妩:青山的美丽景色。
- 清对苦:面对生活的苦涩。
- 是我误儒冠,还是儒冠误:反思自己的身份与选择。
- 西湖胜处:呼唤美好自然。
- 不寒不暖,同泛小舟去:享受自然的宁静与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浮生聚散云萍似。
- 拟人:春天树不断情悰。
- 对仗:情悰与春天树。
主题思想 这首词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归宿的渴望,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南山:隐逸与理想生活的象征。
- 青山: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春天的树: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伯淳的《摸鱼儿 次韵抱瓮》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对历史的追忆 -
诗中提到的“南山”象征着什么? A. 自然之美
B. 理想的隐逸生活
C. 乡愁 -
“浮生聚散云萍似”这句中的“浮萍”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生活的稳定
B. 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C. 青春的消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
- 《临江仙》苏轼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而《摸鱼儿》则结合了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元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