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间道至水南不入城而返小诗问讯》

时间: 2025-02-04 15:44:56

牛屋方将同扣角,渔矶亦拟共披蓑。

即今耆旧多凋谢,从古文章要琢磨。

一老少曾闻正始,六人五已相元和。

白头赖有溪翁伴,颇怪高轩不我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牛屋方将同扣角,渔矶亦拟共披蓑。
即今耆旧多凋谢,从古文章要琢磨。
一老少曾闻正始,六人五已相元和。
白头赖有溪翁伴,颇怪高轩不我过。

白话文翻译

在牛屋旁,我和朋友正准备交谈,渔翁也想要一起披上雨披。如今的老朋友多已凋谢,而古人的文章却需要细细琢磨。一老一少曾听闻正始之音,而六位朋友中已有五位和我无缘。白头老翁幸好有溪边的朋友陪伴,真怪那高轩不曾来访我。

注释

  • 牛屋:指的是养牛的地方,象征乡村生活。
  • 渔矶:指渔民的栈桥,表示与水有关的生活。
  • 耆旧:指年长的人或老朋友,常用于表示对过去的怀念。
  • 正始:指三国时期的曹魏正始年间,具历史文化典故。
  • 元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正始相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景升,号梁溪,宋代诗人。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直白,善于描写自然与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游览竹溪间道时,表达了对友人和故人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相聚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开头两句通过牛屋和渔矶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诗人和渔翁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的几句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诗人感慨昔日的老友逐渐凋谢,古文的琢磨成了他心中的一种追求。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惜。最后两句中,溪翁的陪伴让诗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尽管高轩的缺席让他略感遗憾,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陪伴和理解,却更显得可贵。整首诗语言朴实却蕴含深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牛屋方将同扣角:描绘了乡村的宁静生活,牛屋旁的交谈。
    • 渔矶亦拟共披蓑:渔翁的陪伴,增添了生活的趣味。
    • 即今耆旧多凋谢:感慨时间的流逝,老朋友逐渐离去。
    • 从古文章要琢磨:强调对古代文化的重视与研究。
    • 一老少曾闻正始:提到正始时期的历史文化。
    • 六人五已相元和:反映了与朋友的疏离感。
    • 白头赖有溪翁伴:表达了对陪伴的珍视。
    • 颇怪高轩不我过:对高轩的不来感到遗憾。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相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丰富:牛屋、渔矶等意象的使用,生动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貌。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友谊、时间与自然生活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牛屋:象征乡村与自然,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归属。
  • 渔矶:代表与水有关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对渔民生活的理解与认同。
  • 耆旧: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孤独与思考。
  • 溪翁:象征陪伴与友谊,传达出人际关系中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牛屋”象征什么?

    • A. 城市生活
    • B. 乡村生活
    • C. 商业繁华
  2. “一老少曾闻正始”中的“正始”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代
    • B. 三国
    • C. 宋代
  3. 诗人对高轩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感到欣慰
    • B. 感到遗憾
    • C. 感到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刘克庄:杜甫的诗歌常常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而刘克庄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前者较为沉重,后者则显得轻松自然。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