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清明六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7 07:16:52

清明节,记得在虹桥。

随意柳边看戏马,有时花底听吹箫。

那得不魂销。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忆江南·清明六首 其三

作者: 陆震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清明节,记得在虹桥。
随意柳边看戏马,有时花底听吹箫。
那得不魂销。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节,我还记得在虹桥的情景。
我随意地在柳树旁观看马戏,有时在花丛中听到箫声。
这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我魂销神迷呢?

注释:

  • 清明节:指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主要用于扫墓和祭祖。
  • 虹桥:此处可能指代一个特定的地点,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随意:随心所欲,没有拘束。
  • 戏马:指马戏表演。
  • 花底:花丛之下。
  • 吹箫:指演奏箫的音乐,代表着一种优雅的艺术形式。
  • 魂销:灵魂被吸引,心神迷醉。

典故解析:

“清明”不仅是节日,也与春天的生机、扫墓的肃穆相结合,体现了生与死的交融;“虹桥”可能指代黄河上的一座桥,是人们通往美好记忆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震是清代的一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明时节,诗人通过对往日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清明节的氛围以及诗人对往昔美好回忆的缅怀。开篇以“清明节”引入,设定了时间和节日的背景,紧接着描述在虹桥的悠闲情景。诗中的“随意”与“有时”展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观看马戏和听箫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似乎让人置身于春日的温暖中,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交融。最后一句“那得不魂销”,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深切感受,仿佛一切都在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令人沉醉。整首诗在轻松愉悦的表面下,透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明节,记得在虹桥:引入节日,显示出对特定地点和时间的深刻记忆。
  2. 随意柳边看戏马:描绘了悠闲的场景,强调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3. 有时花底听吹箫:增添了音乐的元素,丰富了画面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
  4. 那得不魂销:总结情感,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心灵的震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明节比作回忆的载体,展现深厚的情感。
  • 拟人:通过“魂销”将情感具象化,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柳边”与“花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清明节的回忆,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虹桥:象征着美好回忆的桥梁。
  • :象征柔美和生机。
  • 戏马:代表欢快和生活的乐趣。
  • :象征优雅的艺术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明节在每年的哪个月份?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 “魂销”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留恋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虹桥”可能象征什么? a) 美好回忆
    b) 死亡
    c) 旅行
    d) 战争

答案:

  1. b) 4月
  2. c) 留恋
  3. a) 美好回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陆震与李白: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李白的作品更倾向于豪放与壮丽,而陆震则更加细腻与柔和。
  • 陆震与杜甫:杜甫的诗常反映社会现实,陆震则专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