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时间: 2025-01-11 09:48: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可怜见纤腰新柳。一度春来,一番消瘦。拂面风微,眉儿不展眼儿溜。桃花轻薄,料知道侬心有。客舍别离难,愿更尽灞橘杯酒。去后。望征尘渐远,犹把长条在手。青青一树,将愁绪向谁分剖。怎禁得隔叶黄鹂,掉簧舌也都成偶。问飞絮魂灵,能向梦中来否。
白话文翻译:
可怜那纤细的柳枝,春天来了一次,却又显得消瘦。轻柔的风拂面而来,眉头无法舒展,眼神也在游离。桃花娇嫩,想必知晓我心中的情意。离别在客舍中格外艰难,希望能再喝一杯灞橘的酒。离开后,望着远方的征尘逐渐消失,手中仍握着长条的思念。那青青的树木,愁绪又能向谁倾诉呢?怎能忍受那隔着树叶的黄鹂,低声啼唱也成了偶然。我想问问那随风飘扬的飞絮,它的灵魂能否在梦中与我相见?
注释:
- 可怜见:可怜可惜地看到。
- 纤腰新柳:形容柳条细长,春天新发的柳枝。
- 眉儿不展:形容愁苦或心情抑郁,无法舒展眉头。
- 桃花轻薄:桃花娇嫩而轻盈,暗示情感的轻浮。
- 灞橘杯酒:指灞河边的橘子树下饮酒,带有离愁别绪。
- 征尘:旅途中扬起的尘土,象征离别的漫长与艰难。
- 向谁分剖:向谁倾诉心中的愁苦。
- 隔叶黄鹂:黄鹂在树叶间啼唱,象征着隔离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奕绘,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其诗词作品在清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擅长抒情诗,风格细腻而富有感情。
创作背景:写作于春天,正值离别时节,诗人借用春天的景象表达离愁别绪,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亲情、友情的眷恋与惆怅。
诗歌鉴赏:
《长亭怨慢》是一首充满愁绪的离别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过往的追忆。开篇以“可怜见纤腰新柳”引入,柳树象征着柔美与脆弱,正如诗人对离别的感慨。接着,"一度春来,一番消瘦"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消磨,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却因离愁而显得苍凉。
“客舍别离难,愿更尽灞橘杯酒”展现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饮酒的场景更是渲染了离别的氛围。而后,诗人目送远方征尘,想象着愁绪无处倾诉,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
最后,诗人以“问飞絮魂灵,能向梦中来否”结束,飞絮象征着飘渺的思念,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尽追忆和希望再相见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是对离别情感的深刻抒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可怜见纤腰新柳”:诗人看到新发的柳枝,感到怜惜。
- “一度春来,一番消瘦”:春天来临却带来了离愁,情感逐渐消瘦。
- “拂面风微,眉儿不展眼儿溜”:微风拂面,愁苦使眉头紧锁。
- “桃花轻薄,料知道侬心有”:桃花娇嫩,似乎懂得我的心情。
- “客舍别离难,愿更尽灞橘杯酒”:在客舍中离别十分困难,愿意再喝一杯以抒情。
- “去后。望征尘渐远,犹把长条在手”:离开后,目送远方的尘土,长条仍在手中,象征思念。
- “青青一树,将愁绪向谁分剖”:青青的树木,愁苦又向谁倾诉呢?
- “怎禁得隔叶黄鹂,掉簧舌也都成偶”:隔着树叶的黄鹂低声啼唱,成了偶然的相遇。
- “问飞絮魂灵,能向梦中来否”:问那些随风飘扬的飞絮,是否能在梦中相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比作柔美的情感。
- 拟人:桃花被赋予了知心的能力,表现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去后”和“望征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反映了离别所带来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细腻的感受。
意象分析:
- 柳树:象征柔美与脆弱,反映离别的痛苦。
- 桃花:代表娇嫩的感情,暗示着爱情的轻薄。
- 灞橘杯酒:象征友情与离别情感,寄托了诗人的怀念。
- 飞絮:象征思念与飘渺的情感,表现了对过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纤腰新柳”象征着什么?
- A. 柔美与脆弱
- B. 坚强与刚毅
- C. 繁荣与兴旺
-
诗人的离别情感通过哪种意象得以体现?
- A. 飘舞的飞絮
- B. 新长的柳枝
- C. 暴雨的雷声
-
“问飞絮魂灵,能向梦中来否”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期待与思念
- C. 愤怒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长亭怨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表达了离别的愁绪,但《长亭怨慢》更注重自然意象的描写,而《如梦令》则通过歌词的韵律和节奏传达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