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回乡吟二首之二》
时间: 2025-01-26 02:36:38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长亭怨慢 回乡吟二首之二
作者: 蔡淑萍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问何事真关情处?记得家山,惠风初度。
眼里新苗,耳边言笑,共谁语?笔端词赋。
祈父老从今富。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
延伫。叹归来半日,不是旧时心绪。
艰难稼穑,怎忍尽七旬翁妪!
过学校哪有书声,但萧瑟窗前风雨。
愧懵懂年来,看惯升平歌舞!
白话文翻译:
问什么事情在真正关心感情的地方?我还记得家乡的山峦,春风刚刚吹过。
眼前是新长出的稻苗,耳边是欢声笑语,跟谁在交谈呢?在笔下写下的诗句。
希望父老乡亲从今以后都能富裕。十五年来,梦中乡情缠绵千丝万缕。
我停留在那里,叹息回到故乡半天,却不是昔日的心情。
艰难的耕作,怎忍心让七旬的老翁老妪来承受!
经过学校,哪里还有书声,只有窗前萧瑟的风雨。
我感到愧疚,懵懂的年纪里,已经习惯了太平的歌舞!
注释:
- 真关情处:真正关心情感的地方。
- 惠风初度:春风刚刚吹到,代表温暖和生命的开始。
- 新苗:新长出的稻苗,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七旬翁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暗指家乡的长辈。
- 稼穑:耕种与收获,代表辛勤的劳作。
典故解析:
- 惠风: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 稼穑: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丰收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淑萍,现代诗人,其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擅长用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蔡淑萍回乡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现实的困惑,反映了当代人对乡愁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全诗以回乡为主题,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及归来的失落感。开头通过提问引发思考,表达对情感真实所在的探讨;接着回忆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欢声笑语,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乡愁。然后,诗人转向对现实的反思,十五年的离别让归来的人感到陌生,过去的情感已经不再,内心充满感慨。诗中提到的“艰难稼穑”与“七旬翁妪”,让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辛苦与不易,表现出对父辈的深切关怀。结尾则以“愧懵懂年来”收束,反映出对当下繁华与过往艰辛的对比,表达了对升平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欣慰也有惋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问何事真关情处?:开篇的提问引人思考情感的真正所在。
- 记得家山,惠风初度。:回忆家乡的美好与生机,春风象征着希望。
- 眼里新苗,耳边言笑,共谁语?:描绘乡村的宁静与热闹,暗示孤独。
- 笔端词赋。:写作是与故乡情感的另一种连接。
- 祈父老从今富。:对家乡长辈的祝福,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 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长时间的离别让梦中乡情化为千丝万缕的牵挂。
- 延伫。:停留,表示对归乡的眷恋。
- 叹归来半日,不是旧时心绪。:归来后与昔日的感受形成对比,表明失落。
- 艰难稼穑,怎忍尽七旬翁妪!:质问生活的艰辛,表现对长辈的怜惜。
- 过学校哪有书声,但萧瑟窗前风雨。:学校的寂静与窗前的风雨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变化与失落。
- 愧懵懂年来,看惯升平歌舞!:反思过去的懵懂与如今的太平,带有自责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惠风”比喻温暖的春天,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艰难稼穑,怎忍尽七旬翁妪”,形成鲜明的对比。
- 排比:通过多个意象的叠加,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当代人对乡愁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家山:象征故乡,承载着亲情与记忆。
- 惠风:代表温暖与生机,象征希望。
- 新苗:象征希望与新生,反映对未来的期待。
- 书声:象征知识与希望,体现对教育的渴望与怀念。
- 风雨:象征困境与艰辛,反映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惠风”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冬天的寒冷
C. 秋天的丰收 -
诗人回乡后感到的情感是?
A. 高兴
B. 失落
C. 无所谓 -
“艰难稼穑”提到的主要是指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农民的辛苦
C. 读书的乐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思乡之情,与《长亭怨慢》相似。
- 《乡愁》余光中: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乡愁的主题。
诗词对比:
对比蔡淑萍的《长亭怨慢》和余光中的《乡愁》,两者都涉及对故乡的思念,但蔡淑萍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的艰辛,而余光中则表现出对离乡游子的深刻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乡愁面貌。
参考资料:
- 蔡淑萍作品集
- 现代诗词赏析书籍
- 乡愁与故乡文化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