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雪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27:31

一气潜萌九地中,雪花微落四无风。

初阳便有回天力,宿瘴徐看卷地空。

家酿再投犹恨薄,官酤多取定无功。

时人浅陋终无益,径就天公借一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至雪二首
作者:苏辙

一气潜萌九地中,
雪花微落四无风。
初阳便有回天力,
宿瘴徐看卷地空。

家酿再投犹恨薄,
官酤多取定无功。
时人浅陋终无益,
径就天公借一丰。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冬至时节的气候变化与诗人的感慨。
第一首中,气候开始转暖,地面上雪花轻轻落下,四周却没有风。初升的太阳似乎已经有了驱散寒气的力量,游荡在旧疾之中的人也能看到广阔的天空。
第二首中,家中自酿的酒仍然觉得太少,官府所收的酒税却多得没有用处。对时人的评价是浅薄无知,最终只能向上天乞求丰收。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气:指自然界的气息或气候。
  • 潜萌:隐秘地生长。
  • 宿瘴:指长久停留的瘴气,通常用来形容潮湿阴沉的天气。
  • :指酒的税收或酒的销售。
  • 浅陋:指见识浅薄。

典故解析:

  • 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象征着阴阳变化的开始。
  • 天公:古人对上天的称呼,常用来表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溪,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成就斐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歌多表现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社会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冬至雪二首》写于冬至时节,表达了诗人在这个季节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对人事的思考和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诗歌鉴赏:

《冬至雪二首》展现了苏辙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首诗通过描绘冬至时节的雪景,表现出一种静谧和温暖的气息。雪花轻柔地落下,周围却是四无风的宁静,初升的阳光开始带来希望,驱散了冬季的阴霾,寓意着新的生机与希望的到来。

而第二首则转向对社会的批判,诗人在观察自然的同时,感受到人情的冷漠与浅薄,尤其是对自酿和官酤的对比,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诗人以“天公”作结,表达对自然的依赖和对丰收的期盼,反映了人们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压力下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展示了自然的美好与人世的复杂,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思考,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气潜萌九地中:自然的气息在大地深处悄然滋生。

  2. 雪花微落四无风:轻柔的雪花落下,四周寂静无风。

  3. 初阳便有回天力:初升的阳光开始展现出驱散寒气的力量。

  4. 宿瘴徐看卷地空:在宿病的阴霾中,渐渐看到开阔的天空。

  5. 家酿再投犹恨薄:即使家中酿酒,仍觉得太少。

  6. 官酤多取定无功:官府的酒税收取多,但并没有实际的收益。

  7. 时人浅陋终无益:当代人见识浅薄,最终无益于社会。

  8. 径就天公借一丰:只好向上天乞求丰收。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雪花微落四无风”与“初阳便有回天力”。
  • 拟人:初阳被赋予了“回天力”,使其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冬至雪的描绘,反映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希望,同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让人思考人情冷暖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花:象征纯洁与宁静,反映自然的美好。
  • 初阳: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预示着生机的复苏。
  • 宿瘴:隐喻社会的沉重与压抑,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冬至雪二首》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苏辙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初阳便有回天力”中“回天力”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的光辉
    • B. 驱散寒气的力量
    • C. 春天的到来
    • D. 大地的恢复
  3. “时人浅陋终无益”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事的无奈
    • B. 对人情的赞美
    • C. 对自然的喜爱
    •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雪》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辙《冬至雪二首》 vs 杜甫《雪》:两首诗都描绘了雪的景象,但苏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杜甫则表现了对艰难时光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苏辙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