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携手临池路,时逢卖酒垆。
柳斜低系缆,草绿荐倾壶。
波荡春心起,风吹酒力无。
冠裳强包裹,半醉遣谁扶。
白话文翻译:
携手走在临水的道路上,正好碰到卖酒的小摊。
柳树的枝条斜斜地低垂,系着小船,草坪一片翠绿,像是在推杯斟酒。
湖水波荡,心中春意盎然,微风吹来,酒意渐渐消散。
即使衣衫严实,醉意已深,谁来扶我回家呢?
注释:
- 携手:手挽手,表示亲密的同行。
- 临池路:在池边的小路上。
- 卖酒垆:卖酒的小摊或小店。
- 柳斜低系缆:柳树垂下的枝条低低地系着小船。
- 荐倾壶:比喻草绿如同盛酒的壶,倾斟而出。
- 酒力无:酒意逐渐消退。
- 冠裳:指的是帽子和衣服,意指穿戴整齐。
- 半醉:微醉的状态。
典故解析:
此诗中虽然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寒食”作为节日,寓意着春天的温暖与追思,而“南湖”则可能象征着诗人游玩的场所和春日的闲适。寒食节是古代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与春天的饮酒、游玩相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风格清新、意境优雅著称,作品内容多涉及自然、人生和社会等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寒食节期间,正值春季,诗人在游玩南湖时的所感所思。寒食节是祭祀和踏青的日子,诗中表现了春日游玩的欢快和微醺的情景。
诗歌鉴赏:
《寒食游南湖三首 其三》展现了诗人春日游玩的愉悦心情和微醉状态。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呈现出一幅春日游湖的美丽画面。首句“携手临池路”渗透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接着“时逢卖酒垆”则引入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仿佛是置身于春天的盛宴之中。柳树的低垂和草地的绿意描写出自然的生机,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波荡的湖面让“春心”涌动,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情愫与醉意交织,既有欢乐也有些许的迷离。最后两句则传达出一种半醉后的无奈与洒脱,既有对生命的热爱,也有对现实的淡然。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闲适与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携手临池路:描述了与友人同行在池边的美好情景,表现出亲密的关系。
- 时逢卖酒垆:正好遇到卖酒的小摊,暗示着游玩的欢乐氛围。
- 柳斜低系缆:柳树的枝条低垂,隐喻着温柔与宁静的环境。
- 草绿荐倾壶:草地绿意盎然,仿若自然的酒壶,象征着丰盈的春意。
- 波荡春心起:湖水的波动引发了诗人心中的春情,表现出春日的生动。
- 风吹酒力无:微风吹来,酒意渐渐消散,显露出一种轻松的状态。
- 冠裳强包裹:虽衣服包裹得紧,但无法掩盖内心的醉意。
- 半醉遣谁扶:醉酒的状态让人感到无奈,表达了一种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草绿荐倾壶”将草地比作盛酒的壶,生动形象。
- 拟人:“波荡春心起”,将心情与波动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春日游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在微醉中流露出的洒脱情怀,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闲适与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情与生机,春天的象征。
- 酒:代表欢庆与放松,反映人际关系的亲密。
- 草:表现自然的生机,春天的繁华。
- 波:象征心情的波动与春天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卖酒垆”指的是什么? A. 卖花的小摊
B. 卖酒的小摊
C. 卖食物的小摊
D. 卖玩的地方 -
诗中“柳斜低系缆”中的“系缆”指的是什么? A. 系船
B. 系马
C. 系行李
D. 系衣物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春天的欢愉
C. 对大自然的敬畏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游湖上》:描述春天游玩的欢快情景。
- 《清明时节雨纷纷》:同样描绘了节日的思绪与自然的美景。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饮酒的欢愉,但更偏向孤独与自省。
- 杜甫《春望》: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有全面的介绍。
- 《古诗词解析》:提供古诗的详细解析与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