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48: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
作者:苏辙
忆赴钱塘九月秋,同来颍尾一扁舟。
退居尚有三师在,好事须为十日留。
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
重来东阁皆尘土,泪滴春风自不收。
百顷西湖十里源,近依城郭带川原。
古台駊騀先临水,野寺参差半掩门。
远泛便成终日醉,幽寻不尽数家园。
钱塘未到能先说,更着青山两岸屯。
白话文翻译:
在九月的秋天,我回忆起去钱塘时的情景,和友人一起乘坐一只小船,顺流而下。退隐之后,身边依然有三位老师在,难得的好事需要停留十天。倾诉心中的情怀,尽情交流,始终忧国忧民。再次来到东阁,却满是尘土,泪水在春风中无声地流下。西湖的百顷水面和十里的源头,近乎依偎着城郭,带着河川的原野。古老的台阶旁,骏马先行临水而立,野外的寺庙参差不齐,半掩在门后。泛舟远行,似乎醉倒在这一整天的游览中,幽静的寻访中依旧数不尽家园的美好。虽然还未到达钱塘,已经能先行描绘这两岸的青山风光。
注释:
- 颍尾:指颍水的尽头,古地名。
- 三师:指三位老师,象征身边的贤士。
- 倾泻:倾诉,表达情感。
- 东阁:指东边的阁楼,现指昔日的美景。
- 百顷西湖:形容西湖的广阔。
- 古台:古老的台阶或建筑,象征历史。
- 骊驹:骏马,古代名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诗词和散文著称,其作品风格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重游汝阴之际,回忆与友人共赴钱塘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和友谊的眷恋,以及对国家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往昔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故乡和理想的深切思考。诗中通过“忆赴钱塘”引入,开启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度的快乐时光。接着,诗人提到身边的三位老师,表达了对知识和师道的尊重,显示出诗人对友情与师恩的珍视。
诗中有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思考。尤其在“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一句,展现了诗人心中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未来的忧患意识。
最后,诗人在描绘景色时,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通过“百顷西湖”和“青山两岸屯”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表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对家园的深刻依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赴钱塘九月秋:回忆起九月在钱塘的秋天。
- 同来颍尾一扁舟:与友人乘坐小船共同前往。
- 退居尚有三师在:隐居时身边还有三位老师。
- 好事须为十日留:难得的机会需要停留十天。
- 倾泻向人怀抱尽:尽情倾诉内心的情感。
- 忠诚为国始终忧:始终心系国家的忧虑。
- 重来东阁皆尘土:再次回到东阁却满是尘土。
- 泪滴春风自不收:春风中泪水无声流淌。
- 百顷西湖十里源:形容西湖的辽阔与源头。
- 近依城郭带川原:靠近城郭,环绕着山川原野。
- 古台駊騀先临水:古老的台阶旁,骏马先行。
- 野寺参差半掩门:野外寺庙参差,半掩于门。
- 远泛便成终日醉:远行游览,似乎醉倒其中。
- 幽寻不尽数家园:幽静地寻访,依旧数不尽的家园。
- 钱塘未到能先说:虽未到钱塘,已能描绘。
- 更着青山两岸屯:描绘两岸青山的美丽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倾泻向人怀抱尽”,形象地表达情感的倾诉。
- 对仗:如“古台駊騀”和“野寺参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怀念过去,展现了诗人对友谊、自然以及国家的深切思考。情感真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苏辙的人文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钱塘:象征着美好回忆与友情的地方。
- 西湖:代表自然的广阔与宁静。
- 青山:象征着家园的美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的字是什么? A. 子瞻
B. 子美
C. 子望
D. 子安 -
诗中提到的“三师”指的是: A. 三位诗人
B. 三位老师
C. 三个朋友
D. 三个弟子 -
诗中“倾泻向人怀抱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忧虑
B. 愉悦
C. 愤怒
D. 疲惫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赞美。
- 《登高》(杜甫): 体现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感。
诗词对比:
- 苏辙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前者更注重对友谊与自然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的孤独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