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 环波亭》
时间: 2025-01-26 03:03: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山迤逦入南塘,北渚岧峣枕北墙。
过尽绿荷桥断处,忽逢朱槛水中央。
凫鹥聚散湖光净,鱼鳖噶瓦影凉。
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
白话文翻译:
南山连绵起伏,延伸至南塘;北岸高耸,静静地依偎在北墙旁。
走过断桥,绿荷丛中,我忽然遇见了水中央的朱色栏杆。
鸭子和白鹭在湖面上聚散,湖光映得一片清净,
鱼儿和鳖在瓦片的影子下游动,水面显得格外清凉。
这里的宁静之境让我忘却了三伏的酷热,
我只想在藤床上安静地休息,忘却病痛。
注释:
- 迤逦:形容山势连绵不绝的样子。
- 岧峣:形容山势高耸挺拔。
- 朱槛:红色的栏杆。
- 凫鹥:凫是野鸭,鹥是白鹭,二者常见于湖中。
- 噶瓦:瓦片,指水面上倒影的形状。
典故解析:
“南山”与“北渚”可视为诗中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朱槛”象征着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提到的“病身”则表明诗人的身体状况,渗透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散文而闻名,作品风格洒脱、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在济南游历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他忘却了身体的病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南山与北渚的自然风景,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开头两句通过描绘南山的延绵和北岸的高峭,构建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展现出自然的雄伟与静谧。接下来的描写转向细腻的湖面,绿荷、朱槛、凫鹥、鱼鳖等细节描绘,给人以清新、恬淡的感觉。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观察,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心态,宁静的湖面让他暂时忘却了世间的炎热与病痛,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整首诗融合了自然美与内心感受,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寓意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山迤逦入南塘:描绘南山的连绵起伏,延伸至南塘,展现出山与水的和谐。
- 北渚岧峣枕北墙:北岸高耸,静静依偎,突显自然的静谧与高耸的壮丽。
- 过尽绿荷桥断处:描写诗人在绿荷丛中走过断桥,突显出宁静的氛围。
- 忽逢朱槛水中央:在水中央遇见了红色栏杆,显示出诗人对景色的惊喜与欣赏。
- 凫鹥聚散湖光净:鸭子和白鹭在湖边聚散,水面清澈,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 鱼鳖噶瓦影凉:鱼儿与鳖在瓦片的影子下游动,营造出一种凉爽的感觉。
- 清境不知三伏热:宁静的环境让人忘记酷热,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病身唯要一藤床:病态的身体只想在藤床上静静休息,体现出对安宁生活的渴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物比喻人的内心感受,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南山/北渚”,“聚散/影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赋予其生命,使画面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反映出他在病痛中对平和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山:象征着雄伟与坚韧。
- 绿荷:象征着生机与清新。
- 朱槛:象征着美好与享受。
- 凫鹥: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南山迤逦入南塘,北渚岧峣枕北墙。 这两句主要描写了什么? A. 山的雄伟
B. 水的清澈
C. 自然的和谐
D. 诗人的心情 -
“清境不知三伏热”中的“清境”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身体
B. 湖面的景象
C. 自然环境
D. 诗人的内心 -
诗人病身时最想要的是什么? A. 一张藤床
B. 更好的药物
C. 朋友的陪伴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苏辙的《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 环波亭》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着重于环境的宁静与安逸。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