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渑池寄子瞻兄》
时间: 2025-01-11 07:45: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白话文翻译:
在郑原上,我们相伴道别,谈论着漫漫长途,生怕路上滑雪泥。
归来的马儿还在大梁的乡道上寻找,而行人已经跨过了古崤山的西边。
我曾做过县吏,你们还记得吗?曾经在僧人的房间壁上留下过题字。
远远想起独自游玩,佳肴美味少之又少,四处奔跑的好马只发出嘶鸣。
注释:
- 郑原:指郑州地区,古代的一个重要地名。
- 雪泥:雪融化后形成的泥泞,形容路途艰难。
- 大梁:古地名,指现在的邯郸一带。
- 古崤:指古代的崤山,位于今河南省与陕西省交界处,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 县吏:指地方官吏,负责地方行政。
- 僧房:僧人居住的地方。
- 骓马:一种良马,形容速度快。
典故解析:
- “曾为县吏民知否”:此句提及作者曾任地方官吏,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回忆往昔。
- “旧宿僧房壁共题”:指曾在寺庙中留下的诗作题字,反映出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与文化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的弟弟。他与兄长苏轼一同被称为“苏门二宗”,在诗词、散文、书法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反映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怀渑池寄子瞻兄》创作于苏辙与兄长苏轼分别之后,表达了对兄长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旅途与归乡,也隐含了对人生旅途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切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兄长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描绘了在郑原上分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旅途的艰辛与对未来的担忧。诗中反复提到的“雪泥”,不仅是对物理路途的形象描绘,更是对人生道路的隐喻,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艰难与不易。
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对古崤西行人已过的描绘,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在此,作者回忆起自己曾为县吏的身份,并对曾经的生活感到一丝怀念。最后两句更是将个人情感提升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独游中美味的稀缺感与良马的嘶鸣,恰如人生中美好事物的稀少与对自由的追求。整首诗在平淡中透出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携话别郑原上:描绘了在郑原上,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景。
- 共道长途怕雪泥:两人共同谈论漫长的旅途,生怕路途艰险。
- 归骑还寻大梁陌:骑马归来,寻找熟悉的乡道。
- 行人已度古崤西:路上的行人已经越过古崤山,表明时间的推移。
- 曾为县吏民知否:提及自己曾为官吏,暗示对过去的追忆。
- 旧宿僧房壁共题:提到曾在僧房题字,展现文化交流的情谊。
- 遥想独游佳味少:回忆独自游玩时的情景,感到美味佳肴的稀少。
- 无方骓马但鸣嘶:形容四处奔跑的良马发出嘶鸣,暗示对自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路途比作艰难旅程,增加了诗的哲理意味。
- 对仗:如“归骑”和“行人”,形成了整齐的对比。
- 意象:如“雪泥”、“骓马”等,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与境遇。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乡的主题,表达了对兄长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在生活中的孤独感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雪泥:象征旅途的艰难与人生中的困境。
- 大梁:代表着故乡的温暖与归属感。
- 骓马:象征自由与奔放,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雪泥”象征什么? A. 美好
B. 艰难
C. 快乐
D. 平静 -
“曾为县吏”一句的意思是? A. 诗人曾经是个农民
B. 诗人曾经是个商人
C. 诗人曾经是个官吏
D. 诗人曾经是个诗人 -
诗中提到的“骓马”象征什么? A. 时间
B. 自由
C. 财富
D. 友谊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送友人》——李白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苏轼《水调歌头》
与《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比,苏轼的作品更加豪放,展现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苏辙的这首诗则更显内敛,关注个人情感与思考,反映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