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惠州〈传闻南朝逃叛者多》
时间: 2025-01-26 00:42: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城千室闭重闉,
苍莽平川绝四邻。
汉使尘来空极目,
沙场雪重欲无春。
羞归应有李都尉,
念旧可怜徐舍人。
会逐单于渭桥下,
欢呼齐拜属车尘。
白话文翻译
孤城中千栋房屋被重重城墙封闭,
辽阔的平原上四周没有邻居。
汉朝的使者带着尘埃而来,我只能空望远方。
沙场上白雪皑皑,似乎春天永远不会来。
我感到羞愧,不敢回去,想起李都尉的英勇,
也对徐舍人的处境感到可怜。
我希望能追随单于在渭桥下,
欢呼着齐声向车尘致敬。
注释
- 孤城:指孤立的城池,象征孤独。
- 千室:指许多房屋,形容城池的规模。
- 重闉:重重的城墙,表示防守严密。
- 汉使:指汉朝的使者。
- 沙场:战场,指与敌军交战的地方。
- 李都尉、徐舍人:历史人物,代表着忠勇之士。
- 单于:指匈奴的统治者。
- 渭桥:地名,指渭河上的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反映个人见解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是苏辙在被派往契丹(今中国东北地区)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边疆的思考与对家国的忧虑。此诗写于南朝逃叛者众多的背景下,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孤城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孤独感与无助感。开篇以“孤城千室闭重闉”揭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孤立无援的城市象征着战乱中的人民困境,令人心生怜悯。接下来的“苍莽平川绝四邻”进一步强调了周围的荒凉与孤寂,诗人置身于寂静的边疆,内心涌动着对故国的思念。
“汉使尘来空极目”,则暗示了汉朝使者的到来与战乱带来的无奈,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沙场雪重欲无春”描绘了沙场上弥漫着重重的白雪,象征着战争的残酷,春天的到来被无限延迟,暗示着和平遥遥无期。
最后两句“羞归应有李都尉,念旧可怜徐舍人”,通过李都尉和徐舍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忠臣的敬仰与对故友的思念,反映了其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城千室闭重闉:描绘了孤立的城池,暗示身处战乱之中的无助。
- 苍莽平川绝四邻:强调城外环境的荒凉与孤独,周围无邻无友。
- 汉使尘来空极目:汉朝使者的到来,寓意着战争带来的无奈。
- 沙场雪重欲无春:沙场上白雪覆盖,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渺茫。
- 羞归应有李都尉:表达对忠臣李都尉的敬仰,感受到自己无能为力的羞愧。
- 念旧可怜徐舍人:对故友徐舍人的思念与怜惜,反映了诗人情感的细腻。
- 会逐单于渭桥下:希望追随单于,表现对参与斗争的渴望。
- 欢呼齐拜属车尘:对车尘的欢呼,表现出对胜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沙场比作一个被白雪覆盖的地方,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惨烈。
- 对仗:如“孤城千室”与“苍莽平川”,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排比:前后句的结构相似,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友人的思念,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城:象征孤独与无助。
- 沙场:代表战争与斗争。
- 白雪:暗示寒冷与压抑的环境。
- 李都尉、徐舍人:象征忠诚与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城”指的是什么?
A. 乡村
B. 城市
C. 战场
D. 农田 -
“汉使尘来空极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无奈
C. 喜悦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李都尉代表了怎样的形象?
A. 胆怯
B. 忠勇
C. 叛徒
D. 富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可将此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在面临国家动乱时的不同情感与表现手法。苏辙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与对过去的怀念,而杜甫则更多地展现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与对未来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集》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