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
才闻飘迥路,旋见隔重城。
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
白话文翻译:
在三更时分,我捧着明月,月光照耀却感觉孤独;在七夕的时候,星星似乎藏于天际,闪烁着光辉。刚刚听到飘荡的歌声,立刻又看到远处隔着重重城阙。夜深潭水随龙起波,河面秋风压着雁声。只有宋玉那样的才子,才会知道这位楚国的神灵名号。
注释:
字词注释:
- 捧月:指捧起明月,象征追求美好事物。
- 三更:指夜深时分,古代将夜分为五更,三更为深夜。
-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
- 飘迥路:飘荡的歌声从远方传来。
- 隔重城:重重的城墙阻隔了视线。
- 潭暮:傍晚的潭水。
- 河秋:秋天的河流,意指秋天的景象。
- 压雁声:秋风压着雁鸣的声音。
- 宋玉:指古代著名的楚国诗人,因其才情而被后人歌颂。
典故解析:
- 宋玉:是楚国著名的辞人,生活在战国时期,以其才情和哀怨的作品著称。提及宋玉,意味着诗人对楚地才子的仰慕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858),唐代著名诗人,与杜荀鹤并称“晚唐二杰”。他的诗风以细腻、含蓄著称,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反思,尤其擅长咏物和咏史。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李商隐身处政局复杂的环境中,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此诗抒发了他对美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空和河流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秋夜的静谧氛围,并通过意象的交融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的追忆。开篇“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将时间设定在深夜,暗示着孤独与思索。月亮和星星的意象不仅增添了美感,也引发了人们对爱情与理想的向往。
“才闻飘迥路,旋见隔重城”,描绘了一种隔绝与追寻的情感。听到远方的歌声,却被重重城阙所隔离,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接下来的“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沉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句“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提及宋玉,显然是在表达对才子的敬仰,传递出一种文化自觉与历史的认同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将个人的孤独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融为一体,展现了李商隐深邃的诗歌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捧月三更断:深夜捧着月亮,寓意追求理想的孤独与无奈。
- 藏星七夕明:七夕的星星闪亮,象征美好与希望。
- 才闻飘迥路:听到远方的歌声,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旋见隔重城:然而隔着重重城阙,暗示着距离与阻碍。
- 潭暮随龙起:傍晚的潭水随龙起波,寓意自然景象的变化。
- 河秋压雁声:秋天的河流压着雁声,渲染出一种凄凉氛围。
- 只应惟宋玉:只有宋玉这样的才子,才能理解这些情感。
- 知是楚神名:提及楚国的神明,表达诗人对文化的认同与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捧月”比喻追求理想。
- 拟人:如“河秋压雁声”,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情。
- 对仗:如“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形成整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与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同时对历史文化的深切思考,传递出一种感伤而又充满诗意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理想与追求。
- 星星:象征希望与美好。
- 潭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河流: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雁声:象征孤独与惆怅。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夕”是指哪个节日?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农历七月初七
- D. 春节
-
“潭暮随龙起”中的“龙”意指什么?
- A. 真实的龙
- B. 比喻自然的力量
- C. 诗人自我
- D. 文化的象征
-
诗中提到的宋玉是指什么?
- A. 一个地名
- B. 一位历史人物
- C. 一种情感
- D. 一种音乐形式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红楼梦》中的诗词
诗词对比:
对比李商隐的《咏云》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涉及夜晚的意象,但李商隐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文化背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