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27 04:47:06

昨夜春寒透锦茵。

博山香烬懒重熏。

沉思前梦恍疑真。

玉勒风前嘶远道,宝钗楼上锁轻尘。

看花垂泪忆归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作者: 陈方恪 〔清代〕

昨夜春寒透锦茵。
博山香烬懒重熏。
沉思前梦恍疑真。
玉勒风前嘶远道,
宝钗楼上锁轻尘。
看花垂泪忆归人。


白话文翻译:

昨夜春寒透过华丽的锦被。
博山的香火懒得再点燃。
我沉思着过去的梦境,恍惚之间似乎觉得是真的。
玉勒在风中嘶鸣,仿佛是在远道而行,
宝钗楼上锁住了轻轻的尘埃。
看着花儿,我不禁流泪,想念归来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锦茵:华丽的锦制床垫。
  • 博山香烬:指博山香的残余烟火。博山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
  • 沉思:深思熟虑。
  • 玉勒:玉制的马嚼,象征着骑行和远行。
  • 宝钗:指一种精美的首饰,这里形容楼阁的美丽。
  • 轻尘:微细的灰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无奈。

典故解析:

  • 博山香:源自古代名香,用以象征优雅与高贵。
  • 玉勒:古代骑行的象征,常用来表达思乡或远行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方恪,清代诗人,字梦熊,号梦云,擅长诗词,风格清新雅致,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寒时节,诗人可能正处于思乡之情的困扰中,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与对某特定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表现思乡情怀与梦境交错的词作。开篇以“昨夜春寒透锦茵”描绘了春夜的寒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通过“博山香烬懒重熏”暗示了内心的疲惫与失落,香火的残烬似乎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已成往事,不再追寻。接下来的“沉思前梦恍疑真”则揭示了诗人对梦的沉思,梦境与现实的模糊让人感到无奈。

“玉勒风前嘶远道”展现了远行的马匹在风中嘶鸣,似乎带来了远方的消息,而“宝钗楼上锁轻尘”则描绘了楼阁之上静谧的场景,轻尘锁住的是时光的流逝。最后一句“看花垂泪忆归人”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在花前流泪,思念归来的人,情感真挚而深沉。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春寒夜晚的孤独与思念,情感深邃,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夜春寒透锦茵:描绘春夜的寒冷,暗示诗人失眠或忧虑。
  2. 博山香烬懒重熏:香火微弱,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惋惜。
  3. 沉思前梦恍疑真:沉思往昔的梦境,感到梦与现实的模糊。
  4. 玉勒风前嘶远道:远行的马匹在风中发出嘶鸣,象征思乡与远行。
  5. 宝钗楼上锁轻尘:描绘静谧的楼阁,暗示时间的静止。
  6. 看花垂泪忆归人:情感的高潮,思念归来的人,表达深切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玉勒”与“博山香”运用典故,增添意境。
  • 拟人:马儿的嘶鸣赋予声音情感,增强诗的动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思念与孤独,展现了在春寒之夜,诗人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归来亲人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寒:象征着寒冷的思念。
  • 锦茵:美好的生活与内心的孤独。
  • 香烬:过去的美好时光。
  • 玉勒:远行与思乡。
  • 轻尘: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 :美好的事物与个人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博山香烬”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香料
    C. 一种饮料

  2. “看花垂泪忆归人”的意思是什么?
    A. 看花流泪思念亲人
    B. 看花开心快乐
    C. 看花不再思念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思乡之情?
    A. 春寒、玉勒、轻尘
    B. 花、香火、楼阁
    C. 以上都是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思乡情怀,但风格更为细腻柔和;而陈方恪的《浣溪沙》则通过意象的叠加展现了思念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词曲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