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纪事》
时间: 2025-02-04 16:16: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知春向何处去。只把祁寒留住。熟食清明都过了,轻裘料峭,欲晴还雨。翻覆天无主。客来说过杨村路。滕六施威布雷鼓。又霰颗前驱负弩。柔荑新箨,顿逢伊怒。那管农夫苦。
白话文翻译:
春天不知去向何处,只留住了寒冷的天气。清明节的食物已经吃过,轻薄的衣服在寒风中颤抖,天气时晴时雨。天空翻覆不定,似乎没有主宰。客人提到经过杨村的路,滕六的威势如雷霆一般。又如霰雪般的前驱背负着弩箭。嫩芽新笋,突然遭遇了怒意。谁去管农夫的辛苦呢。
注释:
- 祁寒:指寒冷的天气。
- 轻裘:轻薄的皮衣。
- 料峭:形容寒冷的样子。
- 翻覆天无主:形容天气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主宰。
- 滕六:可能指某种气势或人物,具体历史背景需查考。
- 施威:施展威势。
- 布雷鼓:形容声势浩大,如雷鸣般的鼓声。
- 霰颗:像霰雪般的小颗粒。
- 柔荑新箨:形容新长出的嫩芽和竹笋。
- 伊怒:指愤怒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克家是近代著名的诗人,他在清末民初时期创作了大量诗词,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其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敏感与无奈。
创作背景:
《青玉案 纪事》创作于春寒料峭之际,诗人面对变幻的天气与社会,感叹春天的去向不明,表达了对自然和人世的困惑与无奈。
诗歌鉴赏:
《青玉案 纪事》以春寒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开头一句“不知春向何处去”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春天的离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清明节后天气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无奈感。轻裘在寒风中颤抖,给人一种脆弱的感觉,反映出人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翻覆天无主”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天候的无常,似乎在暗暗比喻人生的起伏变化,令人感到不安。接下来的描写涉及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现象,提到“滕六施威布雷鼓”,似乎在指代社会中的权势与威压,对比农夫的苦难,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通过自然的变化映射人们的心情,表达出对岁月流逝的感伤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知春向何处去:春天的去向不明,带出诗的主题。
- 只把祁寒留住:寒冷的天气依旧存在,春天未能真正到来。
- 熟食清明都过了:清明节已过,暗示时间的流逝。
- 轻裘料峭:轻薄的衣物在冷风中颤抖,表现出春寒的刺骨。
- 欲晴还雨:天气变化无常,传达出一种不安定感。
- 翻覆天无主:天空变化无常,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客来说过杨村路:引入外界信息,增加生活的细节。
- 滕六施威布雷鼓:威势如雷,暗示权力与压迫。
- 又霰颗前驱负弩:描绘战斗的景象,暗示社会动荡。
- 柔荑新箨,顿逢伊怒:嫩芽遭逢怒意,象征着无辜者的遭遇。
- 那管农夫苦:不在意农夫的苦难,反映社会的冷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离去比作无常的天气,增强表现力。
- 拟人:赋予自然变化以情感,体现诗人的心境。
- 对仗:如“欲晴还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寒、天气变化和社会现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唤起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命与希望。
- 寒:象征困境与无奈。
- 轻裘:脆弱与无力的象征。
- 雷鼓:权力与威压的象征。
- 农夫:劳动者的辛苦,社会底层的代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轻裘料峭”是指什么?
- A. 温暖的衣物
- B. 脆弱的衣物
- C. 重厚的衣物
- D. 破旧的衣物
-
“翻覆天无主”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自然的规律
- B. 生活的无常
- C. 个人的自由
- D. 社会的稳定
-
诗中提到的“滕六”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现象
- B. 社会权力
- C. 个人情感
- D. 农民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黄鹤楼》 - 崔颢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张克家的《青玉案 纪事》更关注于自然和社会的结合,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感慨,而杜甫则侧重于个人的困境与国家的动荡。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均有独特的风格,但都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