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同前)》

时间: 2025-02-04 16:26:44

十年不向都门道。

信匹马、羞重到。

玉府骖鸾犹年少。

宫花头上,御炉烟底,常日朝回早。

霞觞翻手群仙笑。

恨尘士人间易春老。

白发愁占彤庭杳。

红墙天阻,碧濠烟锁,细雨迷芳草。

意思解释

青玉案(同前)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原文展示

十年不向都门道。信匹马羞重到。玉府骖鸾犹年少。宫花头上,御炉烟底,常日朝回早。霞觞翻手群仙笑。恨尘士人间易春老。白发愁占彤庭杳。红墙天阻,碧濠烟锁,细雨迷芳草。


白话文翻译

十年未曾到过都城,骑着马,心中有些羞愧;年轻的玉府骖鸾依然年少。宫中的花朵在头上绽放,御炉的烟雾在底下缭绕,常常早早回到宫中。彩霞的酒杯翻转,仙人们在欢笑。可惜尘世间,春天总是容易变老。白发满头的我,愁苦地在彤庭中孤独;红墙阻隔了视线,碧水环绕着烟雾,细雨迷失了芳草的踪影。


注释

  • 都门:都城,指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 信匹马:确实的骑马,暗指孤独和羞愧。
  • 骖鸾:指驾驭美丽的车马,象征地位和年轻。
  • 御炉:皇宫中的炉灶,象征着权力和富贵。
  • 霞觞:彩霞般的酒杯,象征美好生活。
  • 彤庭:指宫中红墙的庭院。
  • 碧濠:碧绿的水池,象征优雅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著名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晁补之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身处繁华的宫廷,却感到孤独与凋零。


诗歌鉴赏

本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十年未到都门,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生疏与不适。接着,通过“信匹马羞重到”传达出一种孤独的心境,表达出诗人虽然身处繁华,却倍感羞愧和无奈。接下来的诸多意象,如“玉府骖鸾”、“宫花”、“御炉烟底”,都展现出一种美好而又令人向往的生活,但这种生活与诗人的实际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中提到的“霞觞翻手群仙笑”,似乎在描绘一种轻松愉悦的场景,但紧接着又是“恨尘士人间易春老”的感慨,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最后的“白发愁占彤庭杳”,则是对自身衰老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不向都门道:诗人十年未曾到过都城,体现了对繁华的陌生感。
  2. 信匹马羞重到:骑马到达却感到羞愧,暗示诗人的孤独和对人世的无奈。
  3. 玉府骖鸾犹年少:美丽的车马依旧年轻,象征着未被时光侵蚀的美好。
  4. 宫花头上,御炉烟底:描绘宫廷生活的美丽与奢华。
  5. 常日朝回早:常常早早回到宫中,传达出一种日复一日的单调。
  6. 霞觞翻手群仙笑:描绘仙人欢笑,象征一种理想化的生活。
  7. 恨尘士人间易春老:感叹凡间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8. 白发愁占彤庭杳:白发愁苦,感受到孤独与无奈。
  9. 红墙天阻,碧濠烟锁:红墙和碧水的意象,象征着阻隔和迷惘。
  10. 细雨迷芳草:细雨中芳草迷失,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霞觞”,营造出理想化的氛围。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春”赋予人性,表现时光的无情。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衰老与孤独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门:象征繁华与陌生。
  • 骖鸾:象征年轻与理想生活。
  • 宫花:象征美丽与富贵。
  • 霞觞:象征美好与轻松的生活。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无奈。
  • 红墙碧濠:象征阻隔与迷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晁补之
    • C. 杜甫
  2. “十年不向都门道”表明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 A. 繁华的向往
    • B. 对都城的陌生
    • C. 对友人的思念
  3. “霞觞翻手群仙笑”中的“霞觞”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花
    • B. 酒杯
    • C. 车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
  2. 苏轼《赤壁赋》
  3.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虽然风格不同,但主题相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