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龙偶成寺僧通首坐饱历丛林归老此山故诗多及之》
时间: 2025-01-27 03:3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泉撼琳球,群山高崔嵬。
中有古道场,紫烟笼观台。
石门不施关,荣辱自不来。
霜钟鸣万壑,日出山雾开。
老僧挈筠篮,上山拾羹材。
归煮南涧水,至味谢盐梅。
食饱不下床,法身充九垓。
破衲一甲子,云閒与徘徊。
我欲吐情语,铭之古岩隈。
云切戒多事,勿听龙作媒。
为雨非不佳,世间多尘埃。
预恐为雨罢,归来污苍苔。
白话文翻译
飞流的泉水震撼着美玉般的球石,巍峨的群山高耸入云。
山中有一座古老的道场,紫色的烟雾笼罩着观台。
石门没有关闭,荣华和耻辱自然不会降临。
霜钟在万壑中回响,日出时山雾渐渐散去。
老僧提着竹篮,上山去采集食材。
回到山下煮南涧的清水,味道鲜美无需盐梅。
吃饱了不想下床,法身如同充盈的九垓。
破旧的袈裟已经穿了一甲子,云间静静徘徊。
我想倾诉心中的情感,铭刻在古老的岩石上。
云彩切忌多事,别听那些龙的媒介。
为雨并非不好,世间尘埃多。
担心雨停后,回到时会沾污苍苔。
注释
- 飞泉:急流的泉水。
- 琳球:比喻美玉。
- 崔嵬:高耸的样子。
- 道场:指修道的场所。
- 紫烟:指云雾状的烟雾。
- 石门:比喻门口或入口。
- 霜钟:指晨霜中的钟声,形容清冷。
-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
- 筠篮:竹篮。
- 羹材:指做汤的材料。
- 法身:佛教中的真正自我。
- 破衲:破旧的僧袍。
- 云閒:云间的宁静。
- 龙作媒:指不必要的干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字时行,号少白,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冯时行游历石龙偶成寺时,反映了他在自然与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道场和老僧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对宁静与隐逸的向往。全诗的意象丰富,开头以“飞泉撼琳球”引入,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接着,诗人写到古道场紫烟笼罩,既给人一种神秘感,也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石门不施关,荣辱自不来”则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强调内心的安宁与自在。
诗中老僧的形象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他提着竹篮,采集自然的馈赠,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最后几句,诗人流露出对世事的淡然,云切忌多事,表达了对纷扰世界的警惕与不屑。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境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自然与自我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泉撼琳球:描绘了飞泉流动的力量,表现自然的壮丽。
- 群山高崔嵬:强调山的巍峨,进一步烘托环境的宏伟。
- 中有古道场:引入主题,古道场的存在给人一种历史感。
- 紫烟笼观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石门不施关:象征着无所拘束的自由。
- 荣辱自不来:意指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 霜钟鸣万壑: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美。
- 日出山雾开: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老僧挈筠篮:展示了老僧的朴实生活。
- 归煮南涧水:表现了对简单生活的享受。
- 食饱不下床:传达了一种满足感。
- 法身充九垓:表达了对精神层面的满足。
- 破衲一甲子: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朴素。
- 云閒与徘徊:表现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 我欲吐情语:想要表达内心的情感。
- 铭之古岩隈:渴望将情感留下痕迹。
- 云切戒多事:提醒自己要保持宁静。
- 勿听龙作媒:警惕外界干扰。
- 为雨非不佳:承认雨水的好处。
- 世间多尘埃:突显生活的烦恼与复杂。
- 预恐为雨罢:表达对自然变幻的恐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泉撼琳球"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
- 拟人:如“霜钟鸣万壑”,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清醒与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泉:象征着自由与力量。
- 古道场:代表着传统文化与精神追求。
- 老僧:象征着智慧与宁静。
- 云:代表着变化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泉撼琳球”中的“琳球”指的是什么?
- A. 美玉
- B. 球体
- C. 风景
-
老僧在山上做什么?
- A. 打坐
- B. 采集食材
- C. 读书
-
诗中提到的“云切戒多事”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对外界的警惕
- B. 对雨的期待
- C.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冯时行与王维:两者都描绘自然,但冯时行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冯时行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解析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