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峨眉十一首》

时间: 2025-04-29 01:46:13

岩峦皆创见,草木半无名。

翠削山山玉,光摇树树琼。

岭云随客袂,谷响答僧行。

清绝浑无寐,空山月正明。

意思解释

游峨眉十一首

作者:冯时行 〔宋代〕

原文展示:

岩峦皆创见,草木半无名。
翠削山山玉,光摇树树琼。
岭云随客袂,谷响答僧行。
清绝浑无寐,空山月正明。

白话文翻译:

山峦的景色令人惊叹,草木却多是无名之物。
青翠的山峰宛如玉石,阳光照耀下树影摇曳如同琼瑶。
山岭上的云彩随同旅人的衣袖飘动,山谷里的回声回应着僧侣的行走。
清幽的环境使我无法入睡,空旷的山中月光正明亮。

注释:

  • 岩峦:山峰和山脊的集合,指高耸的山脉。
  • 无名:指那些不为人知的草木,表达了一种自然的恬淡。
  • 翠削:形容山的青翠和陡峭。
  • :指美玉,这里形容光影的美丽。
  • 客袂:旅人的衣袍,袂即衣袖。
  • 清绝:形容环境的清幽与宁静。
  • 空山:指没有人烟的山,突出孤寂之感。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蕴含了对自然景色的极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冯时行,字时中,号若云,宋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游览峨眉山时,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诗歌鉴赏:

《游峨眉十一首》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的诗篇,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峨眉山的独特风光。开头两句以“岩峦皆创见,草木半无名”引入,诗人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惊叹的自然场景,山峦的壮丽与草木的无名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自然的丰富性和作者的谦逊。接下来用“翠削山山玉,光摇树树琼”描绘了山的青翠与阳光的明亮,山与树的美丽让人陶醉,富有诗意。第三句“岭云随客袂,谷响答僧行”则增添了动感,山岭的云朵与旅人的衣袍相互呼应,山谷中的回声似乎在回应着僧侣的步伐,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最后两句“清绝浑无寐,空山月正明”则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环境的迷恋,月光下的空山愈显得神秘而宁静,给人以深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沉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岩峦皆创见”:山峦的景色令人惊叹,强调了自然的美丽。
    • “草木半无名”:草木虽多,但大多无名,表现了一种谦逊和对自然的尊重。
    • “翠削山山玉”:形容山的青翠与坚硬,突显了山的壮丽。
    • “光摇树树琼”:阳光照耀下树影摇曳,展现了光影的美。
    • “岭云随客袂”:山岭的云彩随风飘动,增添了动感。
    • “谷响答僧行”:山谷的回声回应僧侣的行走,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 “清绝浑无寐”:清幽的环境让人无法入睡,表现了对自然的沉醉。
    • “空山月正明”:强调了月光的明亮,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玉,表现山的美丽。
    • 拟人:将云彩与衣袖相连,赋予自然以人的特点。
    • 对仗:如“清绝浑无寐,空山月正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岩峦: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永恒。
  • 草木:代表生命的多样性与无名之美。
  • :象征着变化与自由。
  • :代表宁静与思考的时刻,给人以深远的思考。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哪些?
      • A. 山峦
      • B. 河流
      • C. 草木
      • D. A和C
    2.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人生的迷茫
    3. 诗中有哪些意象?请列举两项。

答案

  1. D
  2. B
  3. 岩峦、草木、云、月等。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以山水为题材,但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思考,而冯时行的《游峨眉》则强调了山的壮丽与旅途的感受。两首诗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冯时行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