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2:03:07

退尽雄心减尽豪,半生历碌笑徒劳。

琴书短榻寻庄梦,风雨秋窗读楚骚。

不问升沉耽韵事,借浇块垒醉香醪。

一官雌伏虽为计,赢得霜痕上鬓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退尽雄心减尽豪,半生历碌笑徒劳。
琴书短榻寻庄梦,风雨秋窗读楚骚。
不问升沉耽韵事,借浇块垒醉香醪。
一官雌伏虽为计,赢得霜痕上鬓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退去的雄心和豪情,留下的是半生的奔波与努力,最终都成了徒劳无益。诗人用琴书和短榻来寻找庄子的梦,意在回归淡泊与宁静;在风雨的秋窗下,读着屈原的《楚骚》,感受到一种忧愁与思考。但对升沉的世事不再执着,借酒浇愁,醉在香醪中,放下心中的块垒。尽管身居一官,虽是为了生计,但却换来的是鬓角的霜白和岁月的痕迹。

注释:

字词注释

  • 雄心:指豪壮的志向。
  • :指辛苦忙碌。
  • 庄梦:指追求庄子的理想与宁静。
  • 楚骚:指屈原的《离骚》,是一部充满忧伤的诗歌。
  • 块垒:比喻心中的障碍或忧愁。
  • 香醪:指美酒。

典故解析

  • 庄梦:指的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生活,反映了道家思想的追求宁静与自然。
  • 楚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忧愁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榕,清代诗人,生平较少文献记载,以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反映对人生的哲思,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

创作背景:在清代中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许多知识分子面临生存困境,潘榕的这首诗正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杂感四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名利与理想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开头的“退尽雄心减尽豪”直接点出诗人对往昔豪情的自我剖析,人生的追求在岁月的流逝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接下来的“琴书短榻寻庄梦”,则透露出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渴望,借庄子的意象,展现出一种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风雨秋窗读楚骚”则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屈原的《楚骚》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句逐渐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情感之中。

最后两句,“不问升沉耽韵事,借浇块垒醉香醪”,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和对酒的依赖,似乎在告诉读者,放下心中的负担,醉卧于美酒之中,才是人生的一种解脱。即使身为官员,最终也只是换来“霜痕上鬓毛”的无奈,诗人对人生的看法显得愈加悲凉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退尽雄心减尽豪”:表达诗人对曾经雄心壮志的反思,现已不再。
  2. “半生历碌笑徒劳”:半生的忙碌与努力,最终发现是徒劳无益。
  3. “琴书短榻寻庄梦”:借琴书与短榻,诗人追寻庄子的理想世界。
  4. “风雨秋窗读楚骚”:在秋雨的窗边,吟读屈原的《离骚》,感受忧愁。
  5. “不问升沉耽韵事”:不再关心世事的升沉与韵事。
  6. “借浇块垒醉香醪”:以酒来解忧,浇灭心中的烦恼。
  7. “一官雌伏虽为计”:身居官位,但内心却感到压抑。
  8. “赢得霜痕上鬓毛”:最终换来的只是岁月的痕迹,鬓发渐白。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雄心”与“豪”、 “升沉”与“韵事”。
  • 比喻:用“块垒”比喻内心的忧愁。
  • 意象:琴书、短榻、风雨、秋窗等意象交织,形成一种孤独、沉思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哲学思考,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雄心:象征着壮志与理想。
  • 琴书:代表文化与内心的追求。
  • 秋窗:象征孤独与沉思的环境。
  • 香醪:象征放纵与解忧的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楚骚”指的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屈原
    D. 白居易

  2. 诗人对升沉的世事持什么态度? A. 追逐不放
    B. 视而不见
    C. 感到忧虑
    D. 决心改变

  3. “借浇块垒醉香醪”中“块垒”指的是什么? A. 酒杯
    B. 心中的烦恼
    C. 友人
    D. 诗篇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潘榕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比较。李白的作品充满豪情与对人生的放纵,而潘榕则更为沉静,体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与淡泊心态。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