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时间: 2025-01-27 03:32:54

金泥捍拨春声碎。

恨入相思泪。

醉欺秋水绿云斜。

浑似梦中重到、阿环家。

主人著意留春住。

不醉无归去。

只愁银烛晓生寒。

明日落花飞絮、满长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泥捍拨春声碎。恨入相思泪。醉欺秋水绿云斜。浑似梦中重到阿环家。主人著意留春住。不醉无归去。只愁银烛晓生寒。明日落花飞絮满长安。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声音被金泥轻轻拨动,恨意化作相思的泪水。醉眼朦胧中,秋水与斜云交融,仿佛又梦回到阿环的家。主人细心地想要留住春天,若不醉就无法离去。只担心银烛燃烧至天明生出寒意,明日满地落花飞絮,飘满长安。

注释:

  • 金泥:金粉,指用金粉涂抹的东西,象征华美与珍贵。
  • 相思泪:因思念而流的泪水,形容思念之苦。
  • 醉欺秋水绿云斜:形容醉酒后,眼前的秋水与云彩呈现出斜斜的景象,醉态朦胧。
  • 阿环:可能指某位名妓或女子,代表着诗人心中的爱慕。
  • 银烛:指蜡烛,象征时间的流逝,清晨的寒意。
  • 长安:古都长安,象征繁华与美好,但又充满了离别的忧伤。

典故解析:

“阿环家”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美人的家,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对美人的思念与追忆。长安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都城,常常与繁华、离别相联系,增强了诗中的悲伤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词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爱情、离别等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天,展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往事的追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感情的细腻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虞美人》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细腻描绘的词作,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引出对往日情感的回忆。诗人以“金泥捍拨春声碎”开篇,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脆弱,暗含着对流逝时光的惋惜。接下来的“恨入相思泪”则直接抒发了因思念而生的痛苦,表现出深沉的情感。

醉酒后的景象,诗人用“醉欺秋水绿云斜”来描绘,形象而生动,展现了醉后的迷离与恍惚。这种情感的交织,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后半部分中,主人想要留住春天的意愿,反映了对美好瞬间的渴望,但“只愁银烛晓生寒”的句子则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象征着即将来临的离别与时光流逝。

整首词通过对春天、醉酒、思念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爱与失去的深刻理解,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金泥捍拨春声碎”:春天的声音如同金泥轻轻拨动,暗示春天的短暂与珍贵。
    • “恨入相思泪”:表达了思念中的恨意,深切而凄凉。
    • “醉欺秋水绿云斜”:醉酒后看到的秋水与云彩,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
    • “浑似梦中重到阿环家”:梦回往昔,强调对阿环的思念与情感。
    • “主人著意留春住”:主人希望留住春天,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不醉无归去”:不醉就无法离去,表现出对爱情的依赖。
    • “只愁银烛晓生寒”:担忧清晨的寒意,象征着不安与忧愁。
    • “明日落花飞絮满长安”:描绘了长安的美丽与离别后的凄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声比作金泥,形象生动。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声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保持了一定的对称与平衡,增强了韵律美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抒发了对爱情与往事的追忆,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又是短暂易逝的。
  • 相思泪:代表思念之苦,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 醉酒:象征着逃避现实的方式,展现了对往昔的向往。
  • 阿环:作为美人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爱恋。
  • 银烛:象征时间的流逝,寓意着清晨将至的寒冷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金泥捍拨春声碎”中的“金泥”指的是什么? A. 金子
    B. 金粉
    C. 金器
    D. 黄金

  2. “恨入相思泪”的“相思”指的是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失落
    D. 愤怒

  3. “银烛晓生寒”中的“银烛”象征着什么? A. 光明
    B. 寒冷
    C. 时间的流逝
    D. 春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欧阳修《蝶恋花》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细腻而深邃。
  • 欧阳修的《蝶恋花》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虞美人》的情感基调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