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郡韩公挽诗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4:22

雁塔联名旧,监车得路先。

凌云曾诵赋,纵壑愿推贤。

继剖龙溪竹,同归象骨田。

伤心老盘谷,谁与序山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郡韩公挽诗二首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雁塔联名旧,监车得路先。
凌云曾诵赋,纵壑愿推贤。
继剖龙溪竹,同归象骨田。
伤心老盘谷,谁与序山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韩公的哀悼和追忆。诗中提到雁塔的铭文,显示出和韩公的旧情。监车得路代表韩公的德行和贡献,凌云曾诵赋则是夸赞他才华横溢。希望能推举有才之人,继剖龙溪竹和同归象骨田暗示与自然的和谐与追求。最后一句表达了对老盘谷的伤感,质问谁来将山川的美好记录下来。

注释:

  • 雁塔: 指的是雁塔的铭文,象征着历史和记忆。
  • 监车: 此处指的是监车官,意为负责交通和运输的人,暗示韩公的贡献。
  • 凌云: 形容才华出众,曾经吟诵的诗文。
  • 龙溪竹: 可能指的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环境,竹子象征着韧性和高洁。
  • 象骨田: 比喻丰饶的土地,象征着富饶的生活和安宁。
  • 老盘谷: 可能是指一个地方,表达对故地的怀念和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情世故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风常体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弥逊对韩公的悼念之际。韩公在当时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李弥逊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其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者的追求与赞美。

诗歌鉴赏:

《知郡韩公挽诗二首》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悼诗,诗人在悲伤中回忆起与韩公的交往以及他对社会的贡献。诗的开头以“雁塔联名旧”引入,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怀旧的情绪,雁塔作为文化象征,体现了诗人与韩公的深厚情谊。接着提到“监车得路先”,暗示着韩公在社会上的卓越表现和开创性的成就。诗人不仅赞美了韩公的才华,还寄托了对贤人理想的思考。

在诗的后半部分,李弥逊通过“继剖龙溪竹,同归象骨田”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性的追求,象征着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一句“伤心老盘谷,谁与序山川”则是对韩公离世的深切哀悼,诗人感到孤独和无奈,似乎在质问身边的人谁来继续记录和维护这美好的山河。

整首诗既有对个人的追忆,也蕴含了对社会理想与自然和谐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雁塔联名旧”:提及过去与韩公的情谊,表明对他深厚的怀念。
    • “监车得路先”:指韩公曾在社会上有所贡献,受人尊重。
    • “凌云曾诵赋”:赞美韩公的才华,表示他有过人的诗文才华。
    • “纵壑愿推贤”:表达对有才之人的期望,渴望社会能选拔贤能。
    • “继剖龙溪竹”:描绘自然环境,象征高洁和韧性。
    • “同归象骨田”:暗示人们的归属和安宁的生活。
    • “伤心老盘谷”:表达对故地的怀念与对韩公的哀悼。
    • “谁与序山川”:质问谁来记载这段美好的历史和自然景观,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的高洁品质,如“龙溪竹”暗指韩公的才华。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前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已故贤者的追忆与哀悼,同时表达对社会贤能的渴望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雁塔: 象征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 监车: 代表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 凌云: 表达才华与理想的高远。
    • 龙溪竹: 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
    • 象骨田: 寓意富饶和安宁的生活。
    • 老盘谷: 代表对故地的怀念与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弥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雁塔”象征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历史和文化
    • C. 人的情感
    • D. 社会责任
  3. “伤心老盘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愤怒
    • B. 怀念和哀伤
    • C. 快乐
    • D. 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对未来的忧愁。两首诗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李弥逊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个人的追忆,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和历史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