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晚过泉口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日色全无热,秋凉不似初。
行人惊翡翠,掠水度芙蕖。
平野一回顾,远山千有余。
谁令贪眺望,却道废看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晚上的景象。阳光已经不再炽热,秋天的凉意与初秋时分的感觉截然不同。行人看到翡翠鸟在水面飞掠,掠过水中的荷花。回望平坦的田野,远处的山峦似乎有千重之多。是谁让人贪恋这美景,以至于忘记了读书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日色全无热:阳光的光色已经没有了热度,形容秋天的凉爽。
- 秋凉不似初:秋天的凉意与初秋时的感觉不同,凉意更加明显。
- 行人惊翡翠:行人看到翡翠鸟飞过而感到惊讶。
- 掠水度芙蕖:翡翠鸟掠过水面,穿过荷花。
- 平野一回顾:回头看向平坦的田野。
- 远山千有余:远处的山脉似乎有千重,表现出景色的辽阔。
- 贪眺望:贪恋地观看。
- 废看书:忘记了读书。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翡翠”和“芙蕖”都是常见的诗歌意象,象征着美丽和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精于山水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政治动荡,诗中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季,正值杨万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之时,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秋晚过泉口》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晚的宁静和美丽。首联“日色全无热,秋凉不似初”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秋天的特点,阳光的消退和秋凉的加深,给人以清新而略显萧瑟的感觉。接下来的“行人惊翡翠,掠水度芙蕖”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翡翠鸟的飞掠与荷花的映衬,形成了生动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的活力与静谧。
“平野一回顾,远山千有余”则通过回望的动作,带出了一种思索与回味,远山的层峦叠嶂象征着诗人胸怀的广阔与对自然的深刻感受。最后两句“谁令贪眺望,却道废看书”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沉醉,以及对读书的遗憾,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哲思,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整首诗在音韵和谐、意境深远中,展现了秋天的特有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带来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色全无热: 描绘了秋天的阳光已经没有了夏季的热烈,营造出清爽的气候。
- 秋凉不似初: 提到秋天的凉意与初秋的感觉有着明显区别,预示着季节的深入。
- 行人惊翡翠: 描述行人被翡翠鸟的出现所吸引,显示出自然的美丽与生动。
- 掠水度芙蕖: 强调翡翠鸟掠过水面和荷花的瞬间,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平野一回顾: 诗人回头望向田野,表现出一种沉思的状态。
- 远山千有余: 描绘远处的山峦,展现出广阔的自然景色。
- 谁令贪眺望: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表明对景色的留恋。
- 却道废看书: 反思自己的行为,表达出读书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翡翠鸟比作自然的精灵。
- 拟人: 形容鸟儿的动作如同有生命的精灵在水面飞舞。
- 对仗: 如“日色全无热,秋凉不似初”,对仗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赞美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同时反映了诗人对读书的思考与反省,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色: 代表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 秋凉: 代表秋天的特征,象征着收获与沉静。
- 翡翠: 象征着美丽、灵动的生命。
- 芙蕖: 荷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 平野: 象征广阔的视野和心境。
- 远山: 象征遥远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战争的悲惨
C. 人生的困惑
D. 对书的热爱 -
“行人惊翡翠,掠水度芙蕖”中,翡翠鸟的出现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生动与活力
B. 伤感与萧条
C. 忙碌与疲惫
D. 迷失与孤独 -
诗中提到的“秋凉不似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夏天的怀念
B. 对秋天的失落
C. 对季节变化的感悟
D. 对春天的期待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秋天的情感,但更注重思乡之情。
- 《山居秋暝》:通过山水之间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两首诗与杨万里的《秋晚过泉口》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悟,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