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厌穿山径石嵚,喜见川原路坦夷。
更著两行团树子,引人行远不教知。
白话文翻译
我厌倦了穿越崎岖山路的艰辛,喜欢看到开阔平坦的原野道路。
更有两行圆形的树木,吸引人们向远方走去,却又让人不知不觉。
注释
- 嵚:形容山石高耸、崎岖。
- 坦夷:形容路面平坦。
- 团树子:指的是树木成行,像团状排列的树木。
典故解析
无特定典故,但“川原路坦夷”可理解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表达诗人对简朴而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府。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生活体验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途中,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诗人在行旅中,遇到开阔的原野,心情愉悦,因而产生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揭阳道中二首 其一》通过对山路与平原道路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旅行的享受。开头两句描绘了崎岖的山路,显得艰难艰险,而当诗人看到开阔的川原时,心中顿时感到舒畅,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人世烦恼的逃避。这种情感在诗中通过“厌”和“喜”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句“更著两行团树子”,则通过意象的呈现,展示了树木的生机与美好。树木的排列不仅引导行人向远方走去,还隐含了生活的希望与乐趣。整首诗在简洁平实的字句中,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自由,表达出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厌穿山径石嵚:诗人对艰难的山路感到厌倦,表现出对旅行不便的感受。
- 喜见川原路坦夷:看到开阔且平坦的道路,诗人心情愉悦,表达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 更著两行团树子:树木的行列吸引人,象征着自然的生机,暗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 引人行远不教知:走在树木之间,旅人不知不觉地向远方前进,体现出自然的引导力。
修辞手法
- 对比:山路的艰难与平原的平坦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意象:树木作为自然的象征,传递出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山径:象征着艰难与挑战。
- 川原:象征着宽广与自由。
- 团树子:象征生命的生机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厌穿山径”的意思是: A. 喜欢山路
B. 厌倦山路
C. 渴望山路
D. 不在乎山路 -
“喜见川原路坦夷”中,“坦夷”指的是: A. 平坦宽广
B. 高耸险峻
C. 环境恶劣
D. 昏暗潮湿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逃避
B. 厌恶
C. 喜爱
D.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王之涣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 - 王维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侧重于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细腻,而杨万里则更加直接和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