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道德》
时间: 2025-01-27 03:16: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纪道德
杜光庭 〔唐代〕
道,德。清虚,玄默。生帝先,为圣则。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白话文翻译:
道与德是清净而虚无的,深奥而沉默的。生帝先(即黄帝),作为圣人,遵循这些原则。听到的却听不见,抚摸的却无法触及。至高无上的德行本无所作为,但人们往往自我迷惑。只有在洗净心灵、停止思虑时,才能明白白与黑的道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此毫不知晓,上等人则在努力实践中必然有所成就。天地间的万物都是铸造出来的,信仰充盈于东西南北。三皇以自然为本,五帝则不偏不倚地治理国家。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而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皓齿青娥(美丽的女子)成为伐命的斧头,蕴藏奇谋和广博智慧的人则是盗国的贼。没有比轩后(即轩辕黄帝)顺应自然,清静自化更好,也没有比皋陶(古代的贤人)温和恭敬更让人信服。因此,能够越过圆清而进入方浊而不开始不结束,又何止是治理家国的九流五常呢?难道不曾听闻天地间的道德是清宁的根本吗?难道不曾听闻道德与天地之间有超越的准则吗?孔子曾说过,早晨听到道理,晚上死去也无怨无悔,这就是万古流传、历代君王都不敢离弃的道理。
注释:
- 道:指宇宙的规律和原则。
- 德:指道德、品德。
- 清虚:清净而虚无。
- 玄默:深邃而沉默,不易理解。
- 生帝先:指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
- 百姓:普通人民。
典故解析:
- 三皇五帝:古代传说中贤明的统治者,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
- 仲尼:指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光庭,唐代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擅长道教文学,作品多探讨道教哲学与宇宙观。
创作背景:
《纪道德》成诗于道教盛行的时期,反映了对道德和宇宙法则的探讨,旨在引导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自觉。
诗歌鉴赏:
《纪道德》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诗人通过对“道”和“德”的探讨,表达了对宇宙自然法则的崇敬和对人性迷惑的思考。诗中“道、德”二字是核心,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的清净与和谐。诗人指出,真正的德行是无为而治,许多人在生活中往往迷失自我,而忽视了内心的洗净和思虑的休息。通过描绘“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诗人揭示了社会的不同层次,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同时,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与典故,表明了作者对历史智慧的尊重,以及对理想治国理念的追求。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德。清虚,玄默。
道与德,都是清净而虚无、深奥而沉默的。 -
生帝先,为圣则。
黄帝作为圣人,遵循这些原则。 -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听到的却听不见,抚摸的却无法触及。 -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最高的德行本无所作为,但人们往往自我迷惑。 -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只有在洗净心灵、停止思虑时,才能明白白与黑的道理。 -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此毫不知晓,上等人则在努力实践中必然有所成就。 -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天地间的万物都是铸造出来的,信仰充盈于东西南北。 -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三皇以自然为本,五帝则不偏不倚地治理国家。 -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以心体之者是四海的主宰,以身弯之者则为众人所特重。 -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美丽的女子成为伐命的斧头,蕴藏奇谋和广博智慧的人则是盗国的贼。 -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没有比轩后顺应自然、清静自化更好,也没有比皋陶的温和恭敬更让人信服。 -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因此,能够超越清浊而不开始不结束,又何止是治理家国的九流五常呢? -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
难道不曾听闻天地间的道德是清宁的根本吗?难道不曾听闻道德与天地之间有超越的准则吗? -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孔子曾说过,早晨听到道理,晚上死去也无怨无悔,这就是万古流传、历代君王都不敢离弃的道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与“德”比作虚无与清净,强调其深奥的本质。
- 对仗:如“清虚,玄默”,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岂不闻乎”增强了语气的强调。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清净和思维的深刻。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传达出追求真理与理想治国的智慧,表明道德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根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象征宇宙的规律,代表自然的法则。
- 德:象征道德的规范,代表人类的品德。
- 三皇五帝: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皓齿青娥:象征美丽与诱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纪道德》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光庭
-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三皇”指的是谁?
- A.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 B. 三位哲学家
- C. 三位诗人
-
诗中强调的“无为而治”是指什么?
- A. 要求人民不作为
- B. 不干预自然法则的治理
- C. 不重视道德教育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经典著作,探讨道与德的关系。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作品,表达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同样探讨自然与内心的和谐,展现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风光,体现道教哲学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道德经》注释
-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