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浦莲/隔浦莲近拍》
时间: 2024-10-17 06:27: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墙头低荫翠幄。格磔鸣乌鹊。好梦惊回处,馀酲推枕犹觉。新晴人意乐。云容薄。丽日明池阁。卷帘幕。披衣散策,闲庭吟绕红药。残英几许,尚可一供春酌。天气今宵怕又恶。凭托。东风且慢吹落。
白话文翻译
在墙头下,浓密的树荫遮蔽着小亭子,乌鸦和喜鹊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好梦刚刚惊醒,头脑中还残留着酒意,懒洋洋地推开枕头,仍然感到些许醉意。阳光明媚,心情愉快,云彩稀薄,明亮的阳光照耀着池阁。轻轻卷起帘幕,披上衣服,悠闲地走在庭院中,吟诵着诗句,绕着红色的花药游玩。残留的花瓣还有几片,足以用来一杯春酒。今晚的天气恐怕又要变坏,托着希望,东风慢些来,莫要再将花瓣吹落。
注释
- 翠幄:绿帷,指树木的浓阴。
- 格磔:形声词,形容鸟叫声的清脆。
- 馀酲:指残留的酒醉状态。
- 红药:红色的花,常指牡丹等花卉。
- 春酌:春天时的饮酒,寓意美好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无咎,字子游,号无咎,南宋时期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致和抒发情感,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隔浦莲》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时。诗中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隔浦莲》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抒情诗,整首诗情景交融,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悠闲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通过“墙头低荫翠幄”描绘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自然环境,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诗人用“格磔鸣乌鹊”表现出生命的活力,鸟儿的叫声仿佛为这静谧的场景增添了生机。
“好梦惊回处,馀酲推枕犹觉”一句,呈现出诗人从梦中醒来时那种恍惚的状态,余醉未醒,既有对美梦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无奈。紧接着,诗人展现了明朗的春日,心情愉悦,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这种轻松的氛围通过“新晴人意乐”与“云容薄”进一步渲染。
“闲庭吟绕红药”一句,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似乎在向读者展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诗的后半部分对春天的珍惜与留恋通过“残英几许,尚可一供春酌”得以体现,虽然花瓣已经不多,但仍可以用来饮酒,这种对春日的珍视与惜别,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美好瞬间的感悟。
最后一句“东风且慢吹落”,则暗含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与希望,期盼生命中的美好可以稍作停留,延续那一份春天的温暖与美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墙头低荫翠幄:描绘墙头下的浓绿树荫,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环境。
- 格磔鸣乌鹊:鸟鸣声清脆,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好梦惊回处:从美梦中惊醒,带出一种梦境与现实的交错感。
- 馀酲推枕犹觉:残余的酒意让人感到恍惚,表现出一种懒散的状态。
- 新晴人意乐:春日晴朗,人心愉悦,表达了诗人的欢愉心情。
- 云容薄:云彩稀薄,天气明朗,象征着清新与宁静。
- 丽日明池阁:阳光照耀下的池阁,营造出一种美好的视觉效果。
- 卷帘幕:轻轻卷起帘子,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 披衣散策:随意披衣,漫步于庭院,展现了生活的从容。
- 闲庭吟绕红药:在庭院中吟诗,围绕着盛开的花朵,表现出诗人的文艺气息。
- 残英几许,尚可一供春酌:虽然花瓣不多,但依然可以酌酒,象征对生活的珍惜。
- 天气今宵怕又恶:对即将变化的天气的担忧,暗示时光的无常。
- 凭托东风且慢吹落:希望东风慢一些,不要急于带走春天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墙头低荫翠幄”,用“翠幄”比喻浓密的绿树阴影,形象生动。
- 拟人:鸟鸣“格磔”,赋予鸟叫生动的特征,传达自然的生机。
- 对仗:如“卷帘幕,披衣散策”,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春日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借景抒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脆弱,情感真挚,画面优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墙头:象征着生活的空间与归属感。
- 翠幄: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乌鹊:鸟类的鸣叫,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红药:春天的花卉,象征着美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墙头低荫翠幄”中的“翠幄”指的是什么? A. 绿树的阴影
B. 蓝天
C. 水面
D. 阴凉的房屋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光的流逝
C. 自然的力量
D. 情感的变化 -
“残英几许,尚可一供春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感受春日的宁静与生机。
- 《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夜晚的意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同样的细腻情感。
诗词对比
- 《隔浦莲》与《春晓》: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但《隔浦莲》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而《春晓》则是一种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对春天的不同解读及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