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月》

时间: 2025-02-04 15:38:49

始看东上又西浮,圆缺何曾得自由。

照物不能长似镜,

当天多是曲如钩。

定无列宿敢争耀,好伴晴河相映流。

直使奔波急于箭,只应白尽世间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始看东上又西浮,圆缺何曾得自由。照物不能长似镜,当天多是曲如钩。定无列宿敢争耀,好伴晴河相映流。直使奔波急于箭,只应白尽世间头。

白话文翻译:

初看月亮从东方升起,又向西边漂浮。它的圆缺何曾得到过自由?照耀万物却不能长久像镜子那样清晰,今天的月亮多是弯曲得像钩子。想必没有星宿敢于争辉,就像它伴随着晴朗的河流映照。即使奔波得像箭一样急促,这样的光辉也不过是白白耗尽了世间的头绪。

注释:

  • 东上:指月亮从东方升起。
  • 西浮:指月亮从东升起后又向西漂浮。
  • 圆缺:指月亮的圆缺变化。
  • 照物:照耀物体。
  • 似镜:像镜子一样。
  • 曲如钩:形容月亮的形状像钩子一样弯曲。
  • 列宿:星宿,指天上的星星。
  • 争耀:争辉,争相发光。
  • 晴河:晴朗的河流,指银河。
  • 奔波急于箭:形容月亮运行速度快。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月亮”、“银河”等元素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孤寂与哲思,反映了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光庭,唐代诗人,号称“月下老人”,以诗歌和道教文化为主,作品多涉及自然和哲理,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光庭对月亮的观察与思考之际,表达了对月亮变化与人生无常的感悟。诗中蕴含着对宇宙的敬畏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初月》通过描写月亮从东升西落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的无常与人生的短暂。诗中每一句都流露出对月亮的深刻思考,诗人以月亮为引,反映了自身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意义的追问。诗的开头以“始看东上又西浮”引入,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仿佛在观察月亮的变化。接着,诗人指出月亮的圆缺变化并非自由,暗示人生的无奈与局限。后面的“照物不能长似镜”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虽然月亮照耀万物,但它的光辉却不能持久,正如人生的短暂。诗中的“曲如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状,令人感受到一种婉约之美。最后,诗人用“直使奔波急于箭”来形容月亮的迅速运动,生动地表现了世事的奔忙与瞬息万变。整首诗借助月亮的形象,揭示了时间、生命与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始看东上又西浮:描绘月亮的升起与落下,强调时间的流逝。
  • 圆缺何曾得自由:月亮的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奈与命运的束缚。
  • 照物不能长似镜:月光照耀物体,但无法保持长久,暗示生命的短暂。
  • 当天多是曲如钩:描写月亮的形状,隐含对无常的感慨。
  • 定无列宿敢争耀:星星不敢与月亮争辉,体现了月亮的独特与孤独。
  • 好伴晴河相映流:月亮与银河相互映衬,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直使奔波急于箭:月亮的运动迅速,象征着生活的匆忙与无常。
  • 只应白尽世间头:最终的光辉只会白白消耗,表达对生命流逝的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钩”,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月亮情感,体现孤独。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反思,借用月亮的形象,探讨时间、生命与宇宙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与生命的短暂。
  • 银河:象征浩瀚的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美。
  • :象征快速的生活节奏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亮从何方升起?

    • A. 南方
    • B. 东方
    • C. 西方
    • D. 北方
  2. 诗中提到的“圆缺”指的是什么?

    • A. 星星的变化
    • B. 月亮的变化
    • C. 太阳的变化
    • D. 云的变化
  3. 诗中用“曲如钩”来形容什么?

    • A. 星星
    • B. 太阳
    • C. 月亮
    • D. 河流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对比杜光庭的《初月》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对月亮的思考,但杜光庭更注重月亮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而李白则更多表达思乡之情。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诗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相关学术文章关于杜光庭及其诗歌风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