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华 夜中大雷雨,用碧山韵,明日清明节也》
时间: 2025-04-29 04:32: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华 夜中大雷雨,用碧山韵,明日清明节也
作者: 赵熙 〔清代〕
万花尽坼。过廿四番风,绿遍山色。夜雨作寒,遥想刺桐披拂。梦中怒到阿香,湿透碧油窗格。春浪软,城西半陂,定涨溪骨。衰年到耳心恻。算去日灾祥,愁动诗魄。剩把翠蒿和露,晨起亲摘。杜鹃又啭清明,一色水田秧出,天道远,铙歌甚时住得。
白话文翻译
万花都已凋零,经过二十四番风雨,山色变得绿意盎然。夜雨寒冷,我遥想刺桐树下的轻拂。梦中怒见阿香,她的身影湿透了碧油窗格。春潮柔软,城西的小坡上,溪水定会涨满。衰老的年头让我心中感到悲伤,想起过去的灾祸让我愁苦不已。只剩下晨起亲自摘取的翠蒿和露水。杜鹃鸟又在清明时节啼叫,水田里的秧苗都已长出,天道遥远,铙歌何时才能停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花尽坼:万花凋零、分散。
- 廿四番风:指二十四节气中的风雨变化。
- 刺桐:一种树,常用作喻象。
- 阿香:可能是诗人梦中的女子,象征着思念。
- 翠蒿:一种植物,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追思先人、扫墓的日子,诗中提及清明,增加了节日的氛围和情感的厚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熙,清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明前夕,正值春末夏初之际,作者借夜雨和清明节的背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春天生机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夜雨、春浪、杜鹃等意象,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感伤的春天景象。诗的开头“万花尽坼”便暗示了春天的无常,以及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接着,通过“夜雨作寒”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思念。阿香的出现,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现实中情感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翠蒿和露”象征着春天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续,而“杜鹃又啭清明”则将节日的氛围与自然的声音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花尽坼:万朵花都已凋零,暗示春天的结束。
- 过廿四番风,绿遍山色:经历了二十四种风雨,山色变得绿意盎然,描绘出春末的景象。
- 夜雨作寒:夜晚的雨水带来寒意,增加了诗的情感厚度。
- 遥想刺桐披拂:想起刺桐树下的轻柔拂动,表达对往事的思念。
- 梦中怒到阿香:梦中见到阿香,呈现出内心的渴望与情感的复杂。
- 湿透碧油窗格:窗格被雨水打湿,象征着情感的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增强诗的感染力。
- 拟人:如“春浪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雨: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杜鹃: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延续。
- 翠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万花尽坼”意指什么? A. 花开繁盛
B. 花凋零
C. 花香四溢
D. 花如雨下 -
“杜鹃又啭清明”中的“杜鹃”代表什么? A. 悲伤
B. 春天的来临
C. 忧愁
D. 冬季的结束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赵熙与李白的作品均表现对自然的热爱,李白的诗多显豪放,而赵熙则更细腻、柔和,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