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华 輠孔手》
时间: 2025-01-27 05:31:4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露华 輠孔手
作者: 龚自珍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痕轻软,受尽日沈沈,禅榻香满。
别样珑松,小擘露华犹泫。
斜挑玉柱停匀,握处兜罗难辨。
幽佳地,龙涎罢烧,银叶微暖。
空空妙手亲按。是金粟如来,曾现好相曾现。
祗树天花,一种庄严谁见。
想因特地拈花,悟出真如不染。
维摩室,茶瓯经卷相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轻柔而宁静的场景,阳光透过轻薄的云层,洒在禅榻上,散发出香气。松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玲珑,露珠犹如泪水般晶莹剔透。玉柱斜挑,光影交错,难以分辨手中握住的是什么。幽静的地方,龙涎香已散去,银色的叶子依然微暖。空灵的手轻轻按压,金色的粟米如来,曾有过美好的模样。祗树下的天花,庄严而鲜见。想必是特意拈花来悟道,领会真理的无染无碍。维摩的室内,茶杯与经卷相伴。
注释:
- 轻软:轻柔、柔软。
- 日沈沈:形容阳光沉沉,可能是指傍晚或阴天的日光。
- 禅榻:用于打坐或休息的座位,通常在寺庙中使用。
- 龙涎:龙涎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 金粟如来:可能指佛教中如来的形象。
- 祗树天花:指佛教的庄严境界,含有崇高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而充满哲理,关注社会现实,倡导变革,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龚自珍的晚期,正值他对人生、信仰与艺术的深入思索之时。诗中体现了他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和对人生真谛的追寻。
诗歌鉴赏:
《露华 輠孔手》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细腻观察。诗的开篇用“轻软”与“日沈沈”构建出一种柔和而幽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静谧。接下来的意象,如“禅榻香满”,更增强了这种宁静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在诗中,作者通过“别样珑松”和“小擘露华犹泫”描绘了自然界的细腻之美,露珠如泪,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对生命的感悟。接下来的“斜挑玉柱停匀”,则展现了静谧中潜藏的动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诗中提及的“空空妙手亲按”,使人联想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融汇。最后的“维摩室,茶瓯经卷相伴”,则暗示了内心的修行与追求,诗人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寻求着心灵的宁静与智慧的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痕轻软,受尽日沈沈:描绘了一种温柔、宁静的氛围,阳光透过薄云照射。
- 禅榻香满:禅榻上香气四溢,营造出一种禅意。
- 别样珑松,小擘露华犹泫:松树玲珑剔透,露珠晶莹如泪,感情细腻。
- 斜挑玉柱停匀,握处兜罗难辨:光影交错,难以分辨手中把握的事物,隐喻人生的复杂。
- 幽佳地,龙涎罢烧,银叶微暖:幽静的地方,香气散去,银叶依旧温暖。
- 空空妙手亲按:空灵的手轻轻按压,暗示一种无为而治。
- 是金粟如来,曾现好相曾现:提到佛教中如来的形象,探讨人生的真谛。
- 祗树天花,一种庄严谁见:庄严的境界,鲜有人能见。
- 想因特地拈花,悟出真如不染:特意拈花以悟道,理解无染的真理。
- 维摩室,茶瓯经卷相伴:在维摩的室内,茶与经卷相伴,体现内心的修行。
-
修辞手法:
- 比喻:露珠比作泪水,表达柔情。
- 拟人:空灵的手似乎有了生命,表现出一种灵动性。
- 对仗:如“银叶微暖”与“龙涎罢烧”,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透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思索,探讨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露华:象征着清新、纯净与生命的希望。
- 禅榻:代表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空间。
- 龙涎:象征珍贵与超然的精神境界。
- 玉柱:象征着坚韧与美,反映出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涎”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香料
C. 一种饮料 -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A. 社会现实
B. 自然景观
C. 人生哲理 -
“空空妙手亲按”中的“空空”意味着什么?
A. 空虚
B. 无为
C. 贫穷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龚自珍的《露华 輠孔手》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偏向于哲理的探讨,而后者则更具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龚自珍诗文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