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朝列大夫饶秉鉴题三洲岩》

时间: 2025-01-22 16:04:25

昔闻蓬岛有三洲,今见壶山锦水头。

题石诗存人已远,炼丹仙去灶还留。

岚生海屿千峰暝,风度云关六月秋。

争扫崖屏三五幅,得人佳句即时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陪朝列大夫饶秉鉴题三洲岩
作者: 李公瓛 〔明代〕

昔闻蓬岛有三洲,今见壶山锦水头。
题石诗存人已远,炼丹仙去灶还留。
岚生海屿千峰暝,风度云关六月秋。
争扫崖屏三五幅,得人佳句即时收。


白话文翻译:

我曾听说蓬莱岛上有三座洲,今天我在壶山的锦水之畔亲眼见到了它们。
在这里题写的诗句,虽然人已远去,但炼丹的仙人却留下了灶台。
氤氲的雾气生于海岛,千峰在暮色中显得朦胧,
风景如画,云雾缭绕,如同六月的秋天。
我们争相在崖壁上书写三五幅诗作,得到佳句就立即收录。


注释:

  • 蓬岛: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理想和超脱的世界。
  • 三洲: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壶山:实际的山名,可能是指开阔的景色。
  • 炼丹:指道教中修炼成仙的过程。
  • :指雾气或烟雾,通常与山水相伴。
  • 崖屏:指悬崖上的石壁。

典故解析:

  • 蓬莱:古代传说中东海上的仙岛,是不老不死之地,常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
  • 炼丹:道教文化中,炼丹术是寻求长生不老和仙人境界的重要手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公瓛,明代诗人,号山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山水和人情为题材,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游览三洲岩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古代仙人文化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在游历中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展现了作者对蓬莱仙境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诗的开头以“昔闻蓬岛有三洲”引入,勾勒出一个神秘的仙境,结合实际的地理背景,揭示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接着,诗人通过“题石诗存人已远”的句子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和对过往文化的珍视,表明即使人已离去,但文化仍然存在。

诗中对自然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岚生海屿千峰暝”以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海岛的朦胧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同时,诗人以“风度云关六月秋”描绘出夏季的清凉,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与清新。

最后的“争扫崖屏三五幅”,则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诗人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书写诗句,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文化交流和创作氛围。整首诗气韵悠长,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现出明代文人的情怀与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闻蓬岛有三洲:开篇以听闻的方式引入,带有一种探索的期待。
  2. 今见壶山锦水头:从听闻转为亲见,强调了经历的真实感。
  3. 题石诗存人已远:即使人已远去,但留下的诗句仍然存在,强调文化的持久性。
  4. 炼丹仙去灶还留:炼丹的仙人虽已离去,但灶台仍在,象征着追求与遗留。
  5. 岚生海屿千峰暝:描绘海岛的美丽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6. 风度云关六月秋:通过季节的变化传达出自然的和谐。
  7. 争扫崖屏三五幅:展现了诗人及友人的创作热情和文化活动。
  8. 得人佳句即时收:强调了创作的即时性与珍贵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岚生海屿”中的“岚”比喻自然的神秘感。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上有较好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对仙人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文化的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岛:象征理想与超脱。
  • 三洲:寓意长生与仙境。
  • :代表自然的神秘与朦胧。
  • 崖屏:象征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昔闻蓬岛有三洲”中的“蓬岛”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传说中的仙岛
    C. 一条河

  2. 诗中的“岚”主要描绘了哪种景象? A. 风吹的声音
    B. 雾气与烟雾
    C. 雪的覆盖

  3. 诗中提到的“得人佳句即时收”表达了什么? A. 对诗歌的随意态度
    B. 对创作的热情与珍视
    C. 忽视文化传承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同样描绘自然之美,富有哲理。
  • 《早发白帝城》(李白):展现了对山水的赞美,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本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后者则注重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公瓛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