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王孙 七夕》

时间: 2025-02-04 15:44:24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怨王孙 七夕 朱彝尊 〔清代〕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乞巧谁凭。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此夕何夕也。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白话文翻译:

一条银河隔开了牛郎织女,他们如约相会。谁来乞求巧艺呢?请不要诉说你的忧愁,你知道那呆女和痴牛,会怜悯你吗?岁月悠悠,离家的人孤独地睡眠。今夜是什么夜啊?在碧梧树下的小院里,微风细细,我们一起靠着栏杆,就像往年一样。

注释:

  • 一水:指银河。
  • 双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 乞巧: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女子向织女乞求巧艺。
  • 呆女痴牛:指织女和牛郎,形容他们的痴情。
  • 悠悠岁月:形容时间漫长。
  • 辞家者:离家的人。
  • 此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意为“今夜是什么夜”。
  • 碧梧:指梧桐树,常用来象征高洁。
  • 露槛:指栏杆上的露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擅长写景抒情,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有独到之处。此诗创作于七夕节,借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感慨。

创作背景: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象征着爱情和相会。朱彝尊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七夕的景象,表达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刻感受,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刻感受。诗中“一水填却双星如约”一句,既描绘了银河的阻隔,又暗示了牛郎织女的坚贞不渝。“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则抒发了诗人对离家者的同情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银河隔开了牛郎织女,但他们如约相会,表达了坚贞的爱情。
  • “乞巧谁凭”:谁来乞求巧艺呢?暗示了节日的习俗和女子的愿望。
  •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请不要诉说你的忧愁,你知道那织女和牛郎,会怜悯你吗?表达了诗人对离愁的无奈。
  •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岁月漫长,离家的人孤独地睡眠,抒发了对离家者的同情。
  • “此夕何夕也”:今夜是什么夜啊?表达了对七夕夜晚的感慨。
  •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在碧梧树下的小院里,微风细细,我们一起靠着栏杆,就像往年一样,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一水填却双星如约”中,“一水”比喻银河,“双星”比喻牛郎织女。
  • 拟人:“呆女痴牛”中,将织女和牛郎拟人化,形容他们的痴情。
  • 对仗:“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中,“碧梧”与“露槛”、“风细”与“同凭”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刻感受,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银河、双星、乞巧、呆女痴牛、悠悠岁月、碧梧、露槛。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银河象征阻隔,双星象征坚贞的爱情,乞巧象征女子的愿望,呆女痴牛象征痴情,悠悠岁月象征时间的漫长,碧梧象征高洁,露槛象征往昔的美好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水填却双星如约”中的“一水”指的是什么? A. 河流 B. 银河 C. 湖泊 D. 海洋
  2. “乞巧谁凭”中的“乞巧”是指什么? A. 乞求智慧 B. 乞求巧艺 C. 乞求财富 D. 乞求健康
  3.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表达了诗人对什么情感的感慨? A. 爱情 B. 友情 C. 离别 D. 孤独

答案:

  1. B. 银河
  2. B. 乞求巧艺
  3. D.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同样以七夕为背景,表达了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感慨。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以七夕为题材,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

诗词对比:

  • 杜牧《秋夕》与朱彝尊《怨王孙 七夕》:两者都以七夕为背景,但杜牧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节日的景象,而朱彝尊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收录了朱彝尊的诗词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清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