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绪剡中(一作送王公还剡中别业)》

时间: 2025-01-10 23:07:39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剡中。

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

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绪剡中(一作送王公还剡中别业)
作者: 皇甫冉 〔唐代〕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剡中。
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
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王绪的送别之情。诗人感叹自从离开关山后,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剡中(王绪的别业)。他已听说那里的竹林和木材,甚至还传闻那里有许多孩子在长大。篱笆旁的云彩常常聚集,村庄里的水流自然而通畅。每天都怀念那片清幽之地,然而这并非是与清风相对的闲适。

注释

  • 关山:指山峦和关隘,象征着离别的遥远和艰难。
  • 剡中:指王绪的别业,可能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 成竹木:指竹子和木材,可能暗示生长茂盛,景色宜人。
  • 长儿童:长大的孩子,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乡村的生机。
  • 篱落:指农家小院的篱笆,体现了乡村的生活气息。
  • 云常聚:表示云彩在天空中聚集,增添了自然景色的生动感。
  • 村墟水自通:描绘乡村景象,水流自通,代表着自然流畅的生活方式。
  • 朝朝忆玄度:每天都在怀念那清幽的地方,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朋友王绪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剡中自然环境的向往。剡中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诗中提及的竹木和孩子们,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送王绪剡中》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人情温暖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不见关山去,何时到剡中”,将离别的距离与时间的无奈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关山作为自然的屏障,象征着两人之间的遥远与思念。接下来的“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则通过对剡中生活景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对剡中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两句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乡村画面,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最后一句“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则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怀念,尽管身处异地,心中却始终惦记着剡中那份清幽与安宁。

整首诗浑然一体,情感真挚,表现出唐代诗人对于友谊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剡中:表达了离别后对未来相聚的渴望与不确定性。
  • 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通过对剡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及其生活境况的关心。
  •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描绘乡村的自然景观,传达出宁静与和谐的气息。
  • 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总结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剡中描绘得如同理想的生活乐土,隐喻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拟人:云常聚、水自通,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增强了诗意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及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透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人情世故与生命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关山:象征离别与遥远,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疏离。
  • 剡中:理想的生活场所,代表着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竹木: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美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云、篱落、水:构成自然的宁静景象,体现了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剡中”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片竹林
    C. 王绪的别业
    D. 一条河流

  2.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这两句描绘了什么? A. 战争的景象
    B. 乡村的和谐美好
    C. 城市的繁华
    D. 自然的毁灭

  3. 全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欢喜
    B. 思念与惆怅
    C. 愤怒
    D. 疲惫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但杜甫更强调家庭的责任与悲苦,而皇甫冉则更注重自然的描绘与乡村生活的恬静。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是思念之作,但李白的诗更多地体现了豪放与对自由的向往,皇甫冉则着重于友谊和乡愁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