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傍玉何曾暑热》

时间: 2025-01-27 06:06:00

傍玉何曾暑热,惜香最恨眠迟。

残灯未杀影迷离,一点纱龙红蕊。

小雨初过庭树,新凉渐近罗帏。

殷勤临别为披衣,软语虫飞声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傍玉何曾暑热 朱彝尊 〔清代〕

傍玉何曾暑热,惜香最恨眠迟。残灯未杀影迷离,一点纱龙红蕊。小雨初过庭树,新凉渐近罗帏。殷勤临别为披衣,软语虫飞声里。

白话文翻译:

靠近玉石从未感到暑热,珍惜香气最讨厌睡得太晚。残余的灯光未熄灭,影子模糊不清,一点纱龙红蕊。小雨刚刚经过庭院中的树木,新凉意渐渐靠近罗帏。殷勤地在临别时为他披上衣裳,软语在虫鸣声中。

注释:

  • 傍玉:靠近玉石,比喻清凉之地。
  • 惜香:珍惜香气,指珍惜美好的时光或人。
  • 纱龙红蕊:指纱帐上的红色花纹。
  • 罗帏:指轻薄的帐幔。
  • 软语:温柔的话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晚年,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感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凉宁静的夜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中的“傍玉何曾暑热”和“惜香最恨眠迟”反映了诗人对清凉和美好时光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凉宁静的夜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中的“傍玉何曾暑热”和“惜香最恨眠迟”反映了诗人对清凉和美好时光的向往。后文通过对残灯、小雨、新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最后两句“殷勤临别为披衣,软语虫飞声里”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深情。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傍玉何曾暑热”:诗人通过“傍玉”这一比喻,表达了清凉之地的感受,暗示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未感到暑热。
  2. “惜香最恨眠迟”:诗人珍惜香气,最讨厌睡得太晚,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3. “残灯未杀影迷离”:残余的灯光未熄灭,影子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4. “一点纱龙红蕊”:纱帐上的红色花纹,增添了诗中的色彩感。
  5. “小雨初过庭树”:小雨刚刚经过庭院中的树木,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6. “新凉渐近罗帏”:新凉意渐渐靠近罗帏,表达了夜晚的凉爽。
  7. “殷勤临别为披衣”:在临别时殷勤地为他披上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8. “软语虫飞声里”:温柔的话语在虫鸣声中,增添了诗中的情感色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傍玉”比喻清凉之地。
  • 拟人:“惜香最恨眠迟”中的“惜香”拟人化,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对仗:“残灯未杀影迷离”与“一点纱龙红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清凉宁静夜晚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中的自然景物和细腻情感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傍玉:清凉之地,象征着舒适和宁静。
  • 惜香:珍惜香气,象征着珍惜美好时光。
  • 残灯:残余的灯光,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小雨:清新的气息,带来凉爽的感觉。
  • 新凉:夜晚的凉爽,增添了诗中的清凉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傍玉”比喻什么? A. 清凉之地 B. 炎热之地 C. 温暖之地 D. 寒冷之地

  2. 诗中的“惜香最恨眠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炎热的不满 B. 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C. 对离别的感伤 D. 对友情的珍视

  3. 诗中的“残灯未杀影迷离”营造了什么氛围? A. 明亮 B. 朦胧 C. 黑暗 D. 温暖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宁静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朱彝尊的《西江月·傍玉何曾暑热》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但朱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杜诗则更注重对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收录了朱彝尊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