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

时间: 2025-02-04 16:21:46

霜染满林红,萧疎夕照中。

曾供写秋怨,流出上阳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叶 高启 〔明代〕 霜染满林红,萧疎夕照中。曾供写秋怨,流出上阳宫。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霜降后,树林被染成红色,在稀疏的夕阳照射下显得格外萧瑟。这些红叶曾被用来书写秋天的哀怨,如今随着流水从上阳宫流出。

注释:

  • 霜染:指霜降后,树叶变红。
  • 萧疎:稀疏,形容夕阳下的景象。
  • 夕照:夕阳的光照。
  • 上阳宫:唐代宫殿名,这里可能指宫中的景象或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明代诗人,其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此诗通过红叶描绘秋天的哀怨,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秋天创作,诗人通过对红叶的描绘,表达了对秋天哀怨情感的共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红叶为媒介,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首句“霜染满林红”描绘了秋天霜降后,树林被染成红色的壮丽景象,而“萧疎夕照中”则增添了一丝凄凉和萧瑟。后两句“曾供写秋怨,流出上阳宫”则赋予了红叶以情感的象征,暗示了秋天不仅是自然的变化,也是人心情感的流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红叶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秋天哀怨情感的深刻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染满林红”:描绘了秋天霜降后,树林被染成红色的景象,这里的“霜染”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 “萧疎夕照中”:通过“萧疎”形容夕阳下的景象,增添了一丝凄凉和萧瑟,与前句的“满林红”形成对比,强化了秋天的哀怨情感。
  • “曾供写秋怨”:这里的“秋怨”是指秋天特有的哀怨情感,红叶成为了这种情感的载体。
  • “流出上阳宫”:暗示了这种情感的流传和扩散,从宫中流出,象征着情感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霜染”比喻秋天树叶变红的现象。
  • 拟人:将红叶拟人化,赋予其书写情感的能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红叶这一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哀怨情感的共鸣,展现了季节变迁与人心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霜染、满林红、萧疎、夕照、秋怨、上阳宫。
  • 分析: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秋天哀怨的情感世界,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结合,传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深刻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霜染”指的是什么? A. 霜降后树叶变红 B. 霜降后树叶变黄 C. 霜降后树叶变绿 D. 霜降后树叶变白
  2. 诗中的“萧疎”形容的是什么? A. 夕阳下的景象 B. 早晨的景象 C. 中午的景象 D. 夜晚的景象
  3. 诗中的“秋怨”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快乐 B. 秋天的哀怨 C. 秋天的平静 D. 秋天的激动
  4. 诗中的“上阳宫”可能指什么? A. 唐代宫殿名 B. 明代宫殿名 C. 宋代宫殿名 D. 清代宫殿名

答案:1. A 2. A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牧的《秋夕》,同样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可以将高启的《红叶》与杜牧的《秋夕》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在表达秋天情感上的异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明代诗歌选》、《高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