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帐春 吴淞和约成后作,用稼轩体》

时间: 2025-01-11 08:00:03

动地惊雷,欺花骤雨。

正春困、鹧鸪庭户。

霎时晴,残醉醒,又燕莺歌舞。

有谁知苦。

送客尊罍,割鲜刀俎。

敲梦断、邻家砧杵。

楚江皋,神女佩,抵阳关旧谱。

有人堪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帐春
吴淞和约成后作,用稼轩体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动地惊雷,欺花骤雨。正春困鹧鸪庭户。霎时晴,残醉醒,又燕莺歌舞。有谁知苦。送客尊罍,割鲜刀俎。敲梦断邻家砧杵。楚江皋,神女佩,抵阳关旧谱。有人堪语。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地动天惊,雷声轰鸣,花瓣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打得东倒西歪。正值春天,鹧鸪在庭院中困倦无力。突然间,天晴了,醉酒的人醒来,燕子和黄莺又在欢快地歌舞。谁能知道这种苦楚呢?送走客人的酒杯,刀俎上的鲜肉被割下。梦被邻家的砧杵声打断。楚江边,神女的佩饰映照着旧时的阳关曲谱。有人愿意倾诉这些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动地惊雷:形容雷声震动大地。
  • 鹧鸪:一种鸟,春天经常在庭院中鸣叫。
  • :古代盛酒的器具。
  • 砧杵:砧板和杵,形容邻家作坊的声音。
  • 楚江皋:指楚地的水边,皋是岸边的意思。
  • 神女佩:古代神女佩戴的饰物,象征美好和神秘。

典故解析:

  • 阳关旧谱:指的是古代的阳关曲,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是一种典型的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以其婉约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吴淞和约签署之后,历史背景复杂。诗中流露出对春天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与无奈。


诗歌鉴赏

《锦帐春》的诗情如春日的天气,瞬息万变。开篇以“动地惊雷,欺花骤雨”引入,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似乎象征着外界的动荡与不安。接着,诗人描绘了春天的困顿与醒悟,展现出一种生活的无奈与反思。通过“送客尊罍,割鲜刀俎”,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更隐含了人们在变迁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尤其是“敲梦断邻家砧杵”,用邻家的生活琐事来映射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感慨。

在意象上,诗中“楚江皋,神女佩”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也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最后一句“有人堪语”,则是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期盼,似乎在呼唤着可以倾诉的对象。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中,表现出一种对生活和历史的深刻反思,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动地惊雷,欺花骤雨。:描绘了春季暴雨带来的震撼与对花朵的摧残。
  2. 正春困鹧鸪庭户。:在春天的氛围中,鹧鸪显得无精打采,体现了春天的慵懒。
  3. 霎时晴,残醉醒,又燕莺歌舞。:天气转晴,醉酒的人醒来,鸟儿欢快地歌唱,展现了春日的生机。
  4. 有谁知苦。:表达对内心苦楚的无奈与孤独。
  5. 送客尊罍,割鲜刀俎。:送别客人的酒杯和割肉的刀具,暗示离别与生活的无情。
  6. 敲梦断邻家砧杵。:邻家的声音打断了自己的梦,暗示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7. 楚江皋,神女佩,抵阳关旧谱。:描绘楚江的美景和神女的佩饰,带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8. 有人堪语。:希望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渴望沟通与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动地惊雷”,将雷声比作震撼的力量。
  • 拟人:如“鹧鸪庭户”,赋予鹧鸪以情感。
  • 对仗:如“送客尊罍,割鲜刀俎”,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渴望,蕴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动地惊雷: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迁。
  • 鹧鸪:象征春天的宁静与慵懒。
  • 燕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欢乐。
  • 楚江皋:代表美好与向往的地方。
  • 神女佩:象征美好与神秘,寄托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描述了春天的自然景象? A. 动地惊雷,欺花骤雨
    B. 送客尊罍,割鲜刀俎
    C. 敲梦断邻家砧杵
    D. 有人堪语

  2. 诗中提到的“神女佩”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美好与神秘
    C. 日常生活
    D. 内心苦楚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对历史的思考
    C. 对生活的无奈与渴望
    D. 对春天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与杨玉衔的《锦帐春》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更侧重于自然与生活的交融,而杨玉衔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集》
  2.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