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

时间: 2025-04-28 20:46:37

已落芙蓉并叶凋。

半枯萧艾过墙高。

日斜孤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

人间争度渐长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落芙蓉并叶凋。
半枯萧艾过墙高。
日斜孤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
眼看白日去昭昭。
人间争度渐长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芙蓉花和叶子都已凋落,墙外的萧艾也显得半枯。太阳斜照,孤独的馆舍让人容易感到魂消,坐在那里,感受到清秋的气息渐渐归来,眼看着白天明亮的光线逐渐消逝。人们在争先恐后地度过越来越长的夜晚。

注释:

  • 芙蓉:即荷花,象征美丽和生命。
  • 萧艾:指的是一种草本植物,常用于中药,象征秋天的荒凉。
  • 孤馆:指独自的房舍,表现孤独的环境。
  • 魂消:形容人因孤独或忧愁而感到精神恍惚。
  • 荡荡:形容清秋的气息宽广而悠远。
  • 昭昭:形容光明明亮的样子。
  • 渐长宵:指夜晚逐渐变长,暗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晚号人间四月天,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学者、戏剧家、翻译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创作于清代,正值作者对人生、自然和时光的感悟之际。诗中反映出对秋天的感伤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王国维的《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寂静与萧索。开头两句写景,芙蓉花与叶子已落,墙外的萧艾也显得半枯,渲染出一种凋零的美感。接着,诗人转入内心的感受,孤馆之中,日斜而照,使得人容易感到魂消。这里的“孤馆”既是对环境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孤独的真实写照。随后,诗人感受到秋天的清气归来,眼看着光明明亮的白天渐渐消逝,暗示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最后一句“人间争度渐长宵”,则揭示了在这个长夜中,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竞争与忙碌,仿佛在拼命延续着时间,却又掩盖不了内心的孤寂。整首诗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孤独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落芙蓉并叶凋:既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凋零。
  2. 半枯萧艾过墙高:营造出一种萧条的环境,墙外的萧艾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呼应。
  3. 日斜孤馆易魂消:日斜的光线照射在孤独的馆舍上,容易让人感到精神恍惚,暗示时间的流逝。
  4. 坐觉清秋归荡荡:坐在这里,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回归,象征着思绪的游荡。
  5. 眼看白日去昭昭:白天的光明慢慢消失,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6. 人间争度渐长宵:最后一句引出人们在夜晚中的忙碌与竞争,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疏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馆比作心灵深处的孤独。
  • 拟人:清秋的气息被赋予了回归的动作,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已落芙蓉并叶凋”和“半枯萧艾过墙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与内心的孤独,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它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慨,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伤和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象征美丽与青春的短暂。
  • 萧艾:代表秋天的荒凉和凋零。
  • 孤馆: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沉寂。
  • 清秋:反映出一种清冷、空旷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国维的《浣溪沙》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日斜孤馆易魂消”中的“孤馆”指的是什么?

    • A. 热闹的地方
    • B. 独自的房舍
    • C. 豪华的酒店
    • D. 乡村小屋
  3. 诗中表现的情感是?

    • A. 欢快
    • B. 失落与孤独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1. C. 秋天
  2. B. 独自的房舍
  3. B. 失落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比较王国维的《浣溪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内心的孤独,但王国维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象与人生哲思,而李清照则强调个人情感与对往昔的追忆。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古典诗词的深邃与美丽。

参考资料:

  • 王国维《人间四月天》相关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分析书籍
  • 《清代诗人研究》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