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洛阳城》

时间: 2025-01-22 15:01:55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

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

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洛阳城 于武陵 〔唐代〕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 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 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名利之地都在洛阳城。 清晨,九条街道的鼓声刚刚响起,无数的车辆已经开始行驶。 周秦时期经历了多次变迁,伊洛河的水依然清澈。 二月里,中桥路上的鸟儿啼叫,春天的草儿开始生长。

注释:

字词注释:

  • 九陌:指洛阳城内的九条主要街道。
  • 鼓初起:指清晨的鼓声,用以报时或召集人们。
  • 万车轮已行:形容车辆众多,已经开始忙碌的一天。
  • 周秦时几变:指周朝和秦朝时期洛阳城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
  • 伊洛水犹清:伊洛河是流经洛阳的主要河流,这里指河水依然清澈。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提到的“周秦时几变”暗示了洛阳城悠久的历史和多次的政治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武陵,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于武陵在经过洛阳城时,对这座历史名城的感慨和对过往历史的回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展现了其作为历史名城的繁华与变迁。首句“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直接点明了洛阳城自古以来的重要地位。中间两句通过对清晨城市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洛阳城的繁忙和活力。后两句则通过对历史变迁和自然景观的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悠久历史和自然美景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直接点明洛阳城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 次句“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通过清晨的鼓声和车辆的行驶,描绘了洛阳城的繁忙景象。
  • 第三句“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通过对历史变迁和自然景观的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悠久历史和自然美景的赞美。
  • 末句“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增添了诗的生机和美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中的“九陌”与“万车”,“鼓初起”与“轮已行”形成对仗。
  • 拟人:如“鼓初起”中的“初起”赋予鼓声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城的描绘,展现了其历史地位和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陌:象征洛阳城的繁华和重要性。
  • 鼓初起:象征清晨的开始和城市的活力。
  • 万车轮已行:象征城市的繁忙和人们的活动。
  • 伊洛水犹清:象征自然美景和历史的恒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陌”指的是什么? A. 九条街道 B. 九个市场 C. 九座桥梁 答案:A

  2. 诗中的“伊洛水犹清”指的是什么? A. 伊洛河的水依然清澈 B. 伊洛河的水已经污染 C. 伊洛河的水已经干涸 答案:A

  3. 诗的最后一句“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历史名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武陵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于武陵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