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正之惊蛰有感言归》

时间: 2025-01-11 08:04:37

闻说天家起阿香,揽桃催杏脸无央。

夜蟾不解照仙李,朝雨何妨梦楚王。

知买扁舟成折柳,剩哦佳句作甘棠。

故园风物虽云好,何必归程遽许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说天家起阿香,揽桃催杏脸无央。
夜蟾不解照仙李,朝雨何妨梦楚王。
知买扁舟成折柳,剩哦佳句作甘棠。
故园风物虽云好,何必归程遽许忙。

白话文翻译:

听说天上又开始飘香,桃花盛开,杏花也在催促,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容。
夜里的月亮不懂得照耀那仙境中的李花,早晨的细雨又何妨碍我梦见楚王?
知道买一只小舟便能折柳而归,剩下的只是吟哦佳句作那甘棠的诗篇。
故乡的风物虽说很好,何必急于归程而忙碌呢?

注释:

  • 阿香:指的是天上的香气,可能暗指春天的花香。
  • 揽桃催杏:桃花与杏花同时开放,暗示春天的来临。
  • 夜蟾:夜晚的月亮,蟾蜍是一种月亮的象征。
  • 仙李:指的是美丽的李花,可能与神仙境界有关。
  • 楚王:楚国的王,历史上有许多楚国的故事和传说。
  • 扁舟:小船,象征轻松的归乡之旅。
  • 甘棠:甘棠树,古代诗人常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 故园风物:故乡的风景、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字子渊,号止庵,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曾在地方任职。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春景与人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惊蛰时节,春天的气息渐浓,诗人感受到故乡的思念与春天的美好,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得极为细腻,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深情。开篇以“闻说天家起阿香”引入,立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随之而来的桃花和杏花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诗人以此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接下来的“夜蟾不解照仙李,朝雨何妨梦楚王”,诗人通过夜晚的月亮与早晨的细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然夜晚的月亮无法照亮那遥不可及的美好境地,但这并不妨碍诗人追求理想与美好的梦境。

“知买扁舟成折柳,剩哦佳句作甘棠”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追求。小舟象征着归乡的希望,而“甘棠”则是一种美好的寄托,代表着对故乡的深情回忆。

最后两句“故园风物虽云好,何必归程遽许忙”,则流露出一种洒脱的态度,尽管故乡的美好令人向往,但诗人却不急于返回,似乎在思考生活的本质与追求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将春天的美好与故乡的思念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说天家起阿香:听闻春天的气息在天上飘荡,暗指春天的来临。
  2. 揽桃催杏脸无央:桃花与杏花齐放,象征着春天的繁华,脸上洋溢着欢喜。
  3. 夜蟾不解照仙李:夜晚的月亮无法照耀那美丽的李花,表达一种悲伤与不解。
  4. 朝雨何妨梦楚王:早晨的细雨并不妨碍我对美好梦境的追求。
  5. 知买扁舟成折柳:知道买一只小舟就能归乡,象征着归乡的渴望。
  6. 剩哦佳句作甘棠:留下的只是吟诵美好诗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7. 故园风物虽云好:故乡的一切虽然很好。
  8. 何必归程遽许忙:却不必急于归途,反映一种洒脱与不羁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美好比作香气、花朵,生动形象。
  • 拟人:夜蟾被赋予了不解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透露出对生活节奏的反思与洒脱,显示出一种淡然而不失情感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与青春的美好。
  • 杏花:象征希望与期待。
  • 蟾蜍:代表夜晚、孤独与思索。
  • 扁舟:象征归乡的渴望与轻松。
  • 甘棠:寄托思乡情感,象征着故乡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阿香”象征什么? A. 夜晚的星星
    B. 春天的花香
    C. 乡愁
    D. 生活的忧虑

  2.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急于归乡
    B. 对故乡的怀念
    C. 对生活的思考与洒脱
    D. 对春天的期待

  3. “知买扁舟成折柳”中的“扁舟”象征什么? A. 归乡的希望
    B. 旅行的愉快
    C. 生活的艰辛
    D. 诗歌的创作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的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
  • 《静夜思》:李白的思乡之情,情感细腻。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史浩的诗相比,情感更为沉重。
  • 《月下独酌》:李白的诗歌,表现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与史浩的洒脱相呼应,但情境和情感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史浩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