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次韵张以道 过云》

时间: 2025-01-24 13:04:21

云埋路欲迷,独许幽人过。

时从客子来,更寻深处坐。

抵掌到幽眇,万事俱识破。

茫茫名利人,糠秕不足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埋路欲迷,独许幽人过。
时从客子来,更寻深处坐。
抵掌到幽眇,万事俱识破。
茫茫名利人,糠秕不足簸。

白话文翻译

云雾缭绕,路途似乎迷失,但我只允许幽静的人通行。
偶尔有客人来访,更是寻求在深处静坐。
握掌于幽静之中,万事都能看透。
在这茫茫名利的世界中,毫无价值的糠秕根本不值一提。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埋:云雾覆盖,指道路被云雾遮蔽。
  • 幽人:指心境宁静、追求隐逸生活的人。
  • 客子:指来访的朋友或过客。
  • 抵掌:意为相互击掌,象征默契的交流。
  • 幽眇:形容幽静深远的地方。
  • 茫茫: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
  • 名利人:追逐名利的人。
  • 糠秕:指无用的东西,象征微不足道的事物。

典故解析

  • 幽人:古代文人常以隐居为理想,追求“无为而治”的生活。
  • 名利:在古代文化中,名利常被视为世俗的诱惑,诗人对此持批判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君复,号汝霖,宋代诗人,擅长律诗和词作。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士人对名利的反思时期,作者在此诗中通过云雾的意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的冷漠态度。

诗歌鉴赏

《走笔次韵张以道 过云》是一首反映隐逸哲学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云雾缭绕的景象,隐喻人生的迷惘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首句“云埋路欲迷”以一种朦胧的景象揭示了生活的复杂与艰难,仿佛行走在云雾中的旅人,前路茫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幽人”能够找到通往内心深处的道路,显示出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与追求。

接下来的“时从客子来”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渴望,诗人希望在这种迷雾中能够有朋友的陪伴,共同寻求心灵的安宁。通过“抵掌到幽眇”,诗人传达了与友人之间的默契与深刻的理解,仿佛在此刻,世间的烦扰都已被抛诸脑后。

最后两句“茫茫名利人,糠秕不足簸”则是对追逐名利者的深刻批判,诗人认为在无尽名利的追逐中,很多事物都是毫无价值的,正如糠秕一般,根本不值得一提。整首诗通过清新脱俗的语言,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埋路欲迷:描绘出一种朦胧的自然环境,暗示人生的迷惘。
  2. 独许幽人过:只有追求内心平静的人才可以通行,突出隐逸者的价值。
  3. 时从客子来:表示在这种环境中,有朋友的到来是难得的快乐。
  4. 更寻深处坐:寻求更深更静的地方坐下,象征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5. 抵掌到幽眇:通过相互的理解与交流,达成心灵的契合。
  6. 万事俱识破:在幽静中,所有世事都能看得透彻。
  7. 茫茫名利人:对追名逐利者的无奈与批判。
  8. 糠秕不足簸:比喻名利的无用,强调内心安宁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云埋路”比喻人生的迷茫。
  • 对仗:如“独许幽人过”和“时从客子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用“茫茫名利人”表达对名利的极端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追求内心宁静为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冷漠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迷惘,隐喻人生的复杂性。
  • :代表人生的道路与选择。
  • 幽人:象征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 名利:反映世俗的诱惑与内心的挣扎。
  • 糠秕:象征无价值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人”指的是: A. 追求名利的人
    B. 心境宁静的人
    C. 游山玩水的人

  2. “茫茫名利人,糠秕不足簸”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名利的重要性
    B. 名利的无用与内心安宁的珍贵
    C. 追求名利的必要性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闲情赋》——李清照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与史浩的诗在隐逸主题上有相似之处,王维通过山水表达了对自然与安静生活的热爱,而史浩则通过云路展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批判。两者都在不同的自然意象中探讨了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