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览镜》

时间: 2025-01-11 02:16:48

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

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几时。

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

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中览镜 于武陵 〔唐代〕

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 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几时。 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 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

白话文翻译:

什么时候打开这面镜子,就能看到自己的头发像丝一样白。 白天过得比水流还要快,一年中能有几个这样的时刻呢? 每当看到美丽的草地,总是迟迟不愿返回故乡。 因此常常在外漂泊,蹉跎岁月,又能怨谁呢?

注释:

  • 何当:何时能够。
  • 发如丝:形容头发白如丝线。
  • 白日急于水:比喻时间流逝之快。
  • 芳草:美丽的草地,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或回忆。
  • 故园:故乡。
  • 蹉跎:虚度光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武陵,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镜子中的白发和匆匆流逝的时光,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故乡思念的深切感受。首句通过“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描绘了诗人对镜自照时的自我发现,白发如丝,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衰老。接下来的“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几时”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的紧迫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后两句“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和“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在外漂泊的无奈,以及对蹉跎岁月的无奈和怨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诗人想象打开镜子时,看到自己的头发已经白如丝线,表达了对自己衰老的感慨。
  2. 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几时:用“白日急于水”比喻时间的流逝之快,感叹一年中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
  3. 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每当看到美丽的草地,总是迟迟不愿返回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4. 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因此常常在外漂泊,蹉跎岁月,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蹉跎岁月的怨恨。

修辞手法:

  • 比喻:“白日急于水”用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白日急于水”中的“急于”赋予了时间以人的情感。
  • 对仗:“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中的“何当”与“即见”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时光流逝和故乡思念。诗人通过对镜自照的场景,表达了对生命衰老和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象征自我审视和时间的流逝。
  • 发如丝:象征衰老和生命的短暂。
  • 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
  • 芳草:象征美好的事物和回忆。
  • 故园:象征故乡和家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发如丝”象征什么? A. 美丽 B. 衰老 C. 力量 D. 智慧
  2. “白日急于水”比喻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水的流动 C. 太阳的升起 D. 白天的美丽
  3. 诗中“故园”指的是什么? A. 花园 B. 故乡 C. 公园 D. 故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 李白《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对比:

  • 于武陵的《客中览镜》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前者更多地聚焦于个人的衰老和故乡的思念,而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武陵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读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