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百牢关贻舟中者》

时间: 2025-04-28 07:38:51

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

远为千里客,来度百牢关。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

不因名与利,尔我各应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百牢关贻舟中者 于武陵 〔唐代〕

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 远为千里客,来度百牢关。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 不因名与利,尔我各应闲。

白话文翻译:

蜀地平坦之地少,我思念京洛之间的繁华。 远行千里成为旅人,来到百牢关。 帆影映在清澈的江水上,铃声在碧绿的草山中回响。 不是为了名利,你我各自应享受闲适。

注释:

字词注释:

  • 蜀国:指古代蜀地,今四川省一带。
  • 方思:正在思念。
  • 京洛:指古代的京城洛阳,这里泛指繁华之地。
  • 百牢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 帆影:船帆的影子。
  • 铃声:指山中寺庙或行旅中的铃声。
  • 碧草山:长满青草的山。
  • 尔我:你我。

典故解析:

  • 百牢关:古代重要的关隘,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要地,象征着旅途的艰难和历史的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武陵,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旅途中的感慨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于武陵在旅途中经过百牢关时所作,表达了对繁华之地的思念和对旅途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致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首两句通过对蜀地和京洛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之地的思念。中间两句通过对帆影和铃声的描绘,展现了旅途中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两句则明确表达了不为名利所累,追求闲适生活的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蜀地多山,平地少,诗人思念京洛的繁华。
  2. 远为千里客,来度百牢关:诗人远行千里,来到百牢关。
  3.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描绘了江水清澈,山中铃声悠扬的景致。
  4. 不因名与利,尔我各应闲:表达了不为名利所累,追求闲适生活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蜀地与京洛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繁华的思念。
  • 意象:帆影、铃声等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之地的思念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不为名利所累,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帆影:象征着旅途和远行。
  • 铃声:象征着宁静和悠远。
  • 碧草山:象征着自然和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百牢关”位于哪个省? A. 陕西省 B. 四川省 C. 河南省 答案:A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名利 B. 追求闲适 C. 追求繁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李白《早发白帝城》:同样是旅途中的诗作,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武陵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