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1 12:44: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亭怨慢五首 其三
作者: 李慈铭
恁重检玉奁佳事。粉指痕留,露华犹湿。
老辈风流,传家画本媵丹碧。
漫惊烽火,携娇女山居萧瑟。
竹屐练裙,曾侍砚芸笺亲擘。
愁说。婿乡回首处,莺脰泪波堪挹。
种松人去,便雪里秾桃都折。
付萧郎彩笔相思,重证取花红月圆。
况看兰笋森森,仍是绿阴时节。
白话文翻译
为了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我重拾那玉奁里的佳品。指尖的粉痕仍留,露珠的清华尚且湿润。
老一辈的风流韵事,传承下来的画本描绘着斑斓的丹青。
但如今只剩烽火连天,带着娇妻隐居在山中,感觉到无比的萧瑟。
曾经穿着竹屐和轻裙,亲手为她捡拾砚台和纸笺。
满心愁苦,回首我妻子的故乡,莺鸟啼鸣,泪水如波,令人心痛。
种松的人都已离去,连雪中的桃花也都被折断。
我把思念寄托给萧郎,用彩笔重证那花开月圆的情景。
更何况看那兰笋茂盛,依旧是绿荫的时节。
注释
- 玉奁:玉制的首饰盒,象征美好事物的珍藏。
- 粉指痕留:指手指上留有的粉末,暗示女子的妆容。
- 传家画本:指家中代代相传的绘画作品。
- 烽火:指战乱或动乱的象征。
- 竹屐、练裙:传统女子的服装和鞋履,体现了古典美。
- 莺脰:指黄莺的喉音,寓意清脆动听。
- 秾桃:盛开的桃花,象征美好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慈铭(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词作而著称,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战乱的年代,诗人通过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对现状的无奈与愁苦。
诗歌鉴赏
李慈铭的《长亭怨慢五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之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细腻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对爱情和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开篇的“恁重检玉奁佳事”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象征着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紧接着的“粉指痕留,露华犹湿”则突出了当时女子的妆容与清晨的露珠,给人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感觉,仿佛让人回到那段幸福的时光。
诗中多次提及的老辈风流以及传承下来的画本,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漫惊烽火”的出现,诗人将现实与美好的对比愈发鲜明,战争带来的萧瑟之感令人心痛。
“付萧郎彩笔相思,重证取花红月圆”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忆,仿佛在诉说着,即便时光荏苒,爱情的美好仍然值得珍惜与追寻。最后一句“况看兰笋森森,仍是绿阴时节”以自然景象结束,既是对生命的坚持与希望,也隐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细腻的观察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带来的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恁重检玉奁佳事:诗人回忆往昔美好时光,重拾旧物。
- 粉指痕留,露华犹湿:细致描写女子的妆容与清晨的自然景象。
- 老辈风流:对家族历史的追溯与珍视。
- 漫惊烽火:战乱带来的无奈与愁苦。
- 竹屐练裙:传统服饰,展现古典美。
- 愁说:愁苦的情绪开始显现。
- 婿乡回首处: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 种松人去:生命的无常与离别的痛苦。
- 付萧郎彩笔相思:将思念寄托于艺术创作。
- 况看兰笋森森: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生活的热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玉奁”象征美好的记忆。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增强诗意。
- 对仗:整篇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切思考,体现出一种对传统与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玉奁:象征珍贵的记忆与美好事物的保存。
- 粉指:美丽的女性形象,代表爱情的甜美。
- 烽火:战乱与动荡的象征,暗示社会的无奈。
- 兰笋:生机与希望的象征,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奁”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美好的回忆
- C. 生活的苦涩
答案: B
-
“愁说”中的“愁”指的是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期待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竹屐练裙”主要体现了什么?
- A. 现代服饰
- B. 传统文化
- C. 乡村生活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慈铭的《长亭怨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李慈铭的诗更加细腻,情感更为复杂,而王维则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慈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