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乌鲁木齐》

时间: 2025-01-11 14:52:12

吐蕃界北有空城,西距阳关第六程。

雪满荒芜连野阔,春回林木带流清。

戍兵自古需屯策,柔远于今识虏情。

欲向轮台寻旧址,万山高耸一峰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乌鲁木齐
阿克敦 〔清代〕

吐蕃界北有空城,
西距阳关第六程。
雪满荒芜连野阔,
春回林木带流清。
戍兵自古需屯策,
柔远于今识虏情。
欲向轮台寻旧址,
万山高耸一峰明。

白话文翻译:

在吐蕃边界北方,有座荒凉的城池,
向西离阳关已经走了第六个驿站。
大雪覆盖了广袤的荒野,
春天来临时树木带着清流复苏。
自古以来,边防的士兵都需要屯兵策划,
而如今对敌人的情势更加敏感。
我想去轮台寻找旧日的遗址,
在万山高峰中,唯有一座峰峦显得明亮。

注释:

  • 吐蕃:指古代的吐蕃王国,位于今西藏及周边地区。
  • 阳关:古代的一个关口,位于今甘肃省,是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
  • 荒芜:形容土地贫瘠,没有生气。
  • 戍兵:防守边疆的士兵。
  • 屯策:指驻守和策划的措施。
  • 柔远:形容对敌情的敏感和认知。
  • 轮台:古代的一个边塞城市,常作为边防驻守地。

典故解析:

  • 阳关:在古代诗词中,阳关常作为离别和思乡的象征。
  • 轮台:历史上是重要的边防城市,许多诗人在此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阿克敦,清代诗人,生于边疆,常以边塞生活为题材,作品多表现边疆的苦寒与士兵的忠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边疆,反映了作者在乌鲁木齐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边防生活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此诗以乌鲁木齐为背景,描绘了北疆的荒凉与严寒,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边防士兵的艰辛与责任。首联“吐蕃界北有空城,西距阳关第六程”直接设定了地域背景,突显出边境的荒凉与孤寂。接下来,诗人用“雪满荒芜连野阔”描绘出雪覆盖的广袤荒野,形成一种悲凉的氛围。春天的到来带来了生机,“春回林木带流清”使得诗中情感得到了一丝缓和,暗示着希望与重生。

戍兵的生活是诗中另一重要主题,“戍兵自古需屯策,柔远于今识虏情”,诗人表达了对士兵们肩负的重任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敌情的复杂多变。最后的“欲向轮台寻旧址,万山高耸一峰明”则是一种向往与追忆,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整首诗不仅有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深刻地反映了边疆士兵的情感与责任,展现出一种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吐蕃界北有空城:描绘边境的荒凉。
  • 西距阳关第六程:指距离阳关的遥远,暗示与世隔绝。
  • 雪满荒芜连野阔:景象的描写,突出寒冷与荒凉。
  • 春回林木带流清: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带来一丝希望。
  • 戍兵自古需屯策:强调防守的重要性。
  • 柔远于今识虏情:士兵对敌情的敏感与理解。
  • 欲向轮台寻旧址: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万山高耸一峰明: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戍兵自古需屯策,柔远于今识虏情”,对仗工整。
  • 意象:雪、春、戍兵等意象交织,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与人文,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对士兵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 :象征严酷的环境,代表着边疆生活的艰辛。
  • :象征希望与生机,预示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戍兵:象征着忠诚与坚守,体现了士兵的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阳关”位于哪个方向?

    • A. 南
    • B. 西
    • C. 北
    • D. 东
  2. “春回林木带流清”中,“春”象征什么?

    • A. 严寒
    • B. 复苏与希望
    • C. 离别
    • D. 战争
  3. “戍兵自古需屯策”中,戍兵的职责是什么?

    • A. 贸易
    • B. 防守
    • C. 旅行
    • D. 学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描绘边塞的壮丽。
  • 《夜泊牛津》:李白,表达游子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虽背景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 《塞下曲》:王翰,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士兵的忠诚。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对清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汇编。
  • 《边塞诗研究》:探讨边塞诗的主题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