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

时间: 2025-04-27 17:02:13

齐鲁多方士,荒唐竞自媒。

微茫隔烟雾,向望祀蓬莱。

甲帐云旗下,离宫月户开。

海难架桥渡,风易引船回。

求药童安在,乘槎使不来。

空令仁圣悔,世岂有仙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鲁多方士,荒唐竞自媒。
微茫隔烟雾,向望祀蓬莱。
甲帐云旗下,离宫月户开。
海难架桥渡,风易引船回。
求药童安在,乘槎使不来。
空令仁圣悔,世岂有仙哉。

白话文翻译

齐鲁地区有很多方士,他们荒唐地争相自夸。朦胧的烟雾遮挡了视线,我遥望着祭祀蓬莱的场所。帐幕下云雾缭绕,月光洒在离宫的窗户上。海上难以架起桥梁,风也容易使船只回航。求药的童子在哪里?乘着木桩的他却无法赶来。徒然让仁圣叹恨,世上哪里有仙人呢?

注释

  • 方士:古代自称能修炼成仙的术士。
  •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象征长生不老。
  • 甲帐:古代士兵的帐篷,指军队。
  • 离宫:指王宫,常与月亮相连。
  • 乘槎:乘坐木筏,古代寻仙求药的方式。
  • 仁圣:指仁德之圣人,这里指孔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仲明,号江洲,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尤其在诗词创作上,风格多样,常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作者隐居期间,受到当时盛行的方士文化影响,表达了对方士追求仙道的讽刺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齐鲁地区方士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对修道成仙的迷信。开头两句“齐鲁多方士,荒唐竞自媒”,直接点出问题,表达了对方士自我夸耀的嘲讽。接着“微茫隔烟雾,向望祀蓬莱”则通过烟雾缭绕的意象,传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无奈与渺茫。后面的“海难架桥渡,风易引船回”,运用了自然景象来反映人们在追求不切实际目标时所面临的困难。

诗的最后两句“空令仁圣悔,世岂有仙哉”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既表现了对孔子等仁者的惋惜,也对世间的真实状况做了深刻反思。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方士的讽刺,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认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齐鲁多方士,荒唐竞自媒:指出齐鲁地区有很多自称方士的人,他们的行为荒唐可笑。
  • 微茫隔烟雾,向望祀蓬莱:在模糊的烟雾中,诗人向往着蓬莱仙境的祭祀。
  • 甲帐云旗下,离宫月户开:描绘了帐幕下的月光,象征着虚幻的美好。
  • 海难架桥渡,风易引船回:比喻修道求仙的艰难,暗示追求理想的困境。
  • 求药童安在,乘槎使不来:询问寻找药方的童子,象征着理想的失落。
  • 空令仁圣悔,世岂有仙哉:让仁者感到惋惜,指出世间无仙人之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难架桥渡”,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 拟人:诗中的“仁圣悔”赋予了孔子思考和感情,使诗意更为深邃。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求药童安在,乘槎使不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方士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强调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鸿沟,表达了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雅,坚韧。
  • 蓬莱:象征理想与追求。
  • :象征广阔与艰难。

这些意象在诗中构成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方士”指的是: A. 修道者
    B. 学者
    C. 武士
    D. 商人

  2. “微茫隔烟雾”中的“烟雾”主要象征: A. 迷茫与不确定
    B. 清明与透彻
    C. 幸福与快乐
    D. 现实与理想

  3. 诗中提到的“仁圣”指的是: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D. 老子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作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世界,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隐逸的闲适与对自然的亲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这首诗的内涵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