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傩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2 20:32:03

祓除啸梁祟,惊走散花魔。

切莫驱穷鬼,相从岁月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祓除啸梁祟,惊走散花魔。
切莫驱穷鬼,相从岁月多。

白话文翻译:

驱除啸声的妖邪,惊走飘散的花魁。
切勿驱赶穷鬼,日子已久伴随你我。

注释:

  • 祓除:祓,指驱除,去除不祥之物。
  • 啸梁祟:啸声的妖邪,指一种不安的气氛或邪灵。
  • 惊走:惊吓而逃走。
  • 散花魔:形象地描绘出一种与花有关的妖魔,可能象征迷乱和诱惑。
  • 穷鬼:形容贫困的鬼魂,象征穷困潦倒的状态。
  • 相从岁月多:与岁月相伴已久,表达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积累。

典故解析:

“祓除”一词常用于古代祭祀和驱邪活动中,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尊重与畏惧。这首诗充满了对鬼神与世俗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贫困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伯鱼,号天池,宋代著名词人、诗人,擅长词和诗,尤其以豪放派风格见长。他的创作受到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诗中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妖魔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观傩二首 其二》在形式上简洁而内涵丰富,诗人用“祓除”与“惊走”的动作,生动描绘了驱赶妖邪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中的“穷鬼”一词,既是对现实贫困的反映,也是对人们内心挣扎的一种象征。诗人在劝诫人们不要过于追求驱除生活中的负面因素,而是要接受生活的种种,珍惜岁月的陪伴。

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和超自然的思考,展现了刘克庄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岁月”的强调,诗人提醒我们,生活的时间是缓慢而珍贵的,面对困境时,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祓除啸梁祟”:诗人想要驱赶那些不安的妖邪,传达出一种想要摆脱烦忧的愿望。
    • “惊走散花魔”:透过“散花魔”的意象,暗示生活中的诱惑和迷惑,提醒人们要警惕。
    • “切莫驱穷鬼”:强调不应过于执着于消灭生活中的贫困和困扰。
    • “相从岁月多”:表明岁月的陪伴是一种常态,生活的苦乐皆是经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妖邪比作“啸梁祟”,生动形象。
    • 拟人:将“穷鬼”拟人化,使读者对其产生情感共鸣。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接受,倡导人们珍惜与岁月的陪伴,而非过度追逐短暂的解脱。

意象分析:

  • 妖邪与贫鬼:象征着生活中的困扰与不安,反映人们内心的恐惧。
  • 岁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积累,强调了时间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祓除”的意思是: A. 驱赶
    B. 召唤
    C. 保护
    D. 观察

  2. 诗中提到的“穷鬼”象征着: A. 富裕
    B. 贫困
    C. 幸福
    D. 美好

  3.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 A. 追求财富
    B. 珍惜岁月
    C. 驱赶妖邪
    D. 享受生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关注生活的现实与内心的挣扎,而李白则在追求超脱与自然的意境中游刃有余。两者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
  • 《刘克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