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读梦窗碧山此调感赋》
时间: 2025-01-26 06:13: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侵阶苔绿,逼眼灯红,春宵独倚危楼。
蘸水垂杨,曾牵古恨今愁。
惊鸿掠云坠羽,片魂轻飞上兰舟。
人渐远,但筝声袅袅,月影悠悠。
浩荡沧波千里,任崖崩天裂,依旧东流。
漫掷琼杯,吟边醉拭吴钩。
翻怜暮年气短,对菱花霜雪盈头。
山黛敛,晓寒侵空自凝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春夜独自倚靠着高楼,观察到台阶上的青苔和灯光的红色,内心感受到古老的怨恨和现在的忧愁。诗人用水蘸取柳条,想起过去的情感,仿佛一只惊鸿在云中掠过,轻轻飞升到兰舟上。人渐渐远去,只有筝声在空中袅袅回荡,月影悠然。浩荡的江水千里奔流,不论崖壁崩裂,依旧向东流去。诗人随意掷下琼杯,吟唱吟咏,醉意朦胧中拭去吴钩。面对暮年的气息,怜惜自己满头白发,对着水面轻轻的菱花和霜雪。山的黛色渐渐收敛,晨寒侵袭,诗人凝视着空旷的天空,心中默默思考。
注释:
- 苔绿:指台阶上长的青苔,象征时间的流逝。
- 灯红:形容灯光的鲜艳,烘托夜晚的氛围。
- 危楼:高楼,象征着孤寂和思考。
- 蘸水垂杨:用水沾取柳条,表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 惊鸿:比喻如同鸿雁般轻盈的动作,具有诗意。
- 兰舟:指的是小舟,通常象征着归宿或旅行。
- 筝声:古代乐器,象征着思念和情感的表达。
- 吴钩:古代的一种刀,象征着对往事的追忆。
- 菱花霜雪:比喻年华的流逝和白发的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盛元,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常结合个人感受与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爱情和时间的思考。他的诗风细腻而富有情感,常运用传统的诗词技法与现代的意识相结合。
创作背景:
《声声慢 读梦窗碧山此调感赋》创作于当代,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古代诗词的深厚理解。诗中流露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过往情感的追忆,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我和自然的重新审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打动人心。开篇通过“侵阶苔绿,逼眼灯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春夜的宁静与孤独。诗人在危楼独自倚靠,象征着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过往的回忆。这种独处的状态,使得诗人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内心的古恨今愁,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接下来的“惊鸿掠云坠羽,片魂轻飞上兰舟”,通过富有诗意的意象,将人和自然的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提到的筝声和月影,无不在传达着思念与忧愁的情感。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也随着意象的变换而延展,展现出一种悠远的情愫。
最后,诗人在“漫掷琼杯,吟边醉拭吴钩”中,表达了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迷茫,愈加突显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深刻地反映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侵阶苔绿,逼眼灯红:描绘夜晚的环境,青苔与灯光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 春宵独倚危楼:表现孤独的情绪,春夜的宁静与高楼的孤寂。
- 蘸水垂杨,曾牵古恨今愁:通过自然意象联结过去与现在的情感。
- 惊鸿掠云坠羽,片魂轻飞上兰舟:展现轻盈而自由的精神状态,充满诗意。
- 人渐远,但筝声袅袅,月影悠悠:强调孤独与思念的情感,音乐与月光相伴。
- 浩荡沧波千里,任崖崩天裂,依旧东流: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延续。
- 漫掷琼杯,吟边醉拭吴钩:表现酣畅淋漓的情感与对过去的追忆。
- 翻怜暮年气短,对菱花霜雪盈头:感叹年华已逝,白发苍苍的无奈。
- 山黛敛,晓寒侵空自凝眸:描绘清晨的景象,表示思考与凝视未来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惊鸿”比喻轻盈的情感状态。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之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月影悠悠”与“筝声袅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过往情感的追忆,表达了孤独、思念和对生命的深刻反思。诗人在面对岁月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时,展现出一种淡然与超脱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绿: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灯红:生命中的美好瞬间。
- 惊鸿:自由与轻盈的象征。
- 兰舟:归宿与梦想。
- 筝声:情感与思念的表达。
- 吴钩:对过去的追忆与反思。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侵阶苔绿”意指什么? A. 台阶上的青苔
B. 灯光的颜色
C. 春天的花朵 -
诗中的“惊鸿”比喻什么? A. 自由与轻盈
B. 伤痛与思念
C. 黑暗与孤独 -
“漫掷琼杯”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欢乐
C. 追忆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熊盛元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李白的作品则更为直白、豪放。两者都反映了对月亮的思考,但熊盛元更多地融合了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现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