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笙缥缈隔春云,愁问钿蝉消息。
门外一枝梧叶,曾见携灯别。
簟纹如水渐生凉,良夜为谁怜惜。
莫倚栏干残月,月是当初月。
白话文翻译:
在春云的缥缈之中,玉笙的声音飘渺不定,我愁苦地向钿蝉询问消息。门外有一枝梧桐叶,曾经见过你在灯下离别的情景。如今簟子上的纹路如水般渐渐凉了,良夜又为谁而怜惜呢?不要倚靠栏杆看那残月,月亮依然是当初的那轮月亮。
注释:
- 玉笙:一种乐器,通常用玉制成,象征着美丽和高雅。
- 钿蝉:一种蝉形的饰物,常用来比喻离别或音信。
-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常与离别相关。
- 簟纹:簟子上的花纹,形容如水般的凉意。
- 良夜:美好的夜晚,常用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约1740-1810),字子瑶,号青溪,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高雅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胡捣练》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传播的时期。诗中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胡捣练》是一首感情细腻、意境深远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个孤独而又多愁善感的人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头“玉笙缥缈隔春云”,用“玉笙”喻示美好而遥远的音律,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接着,诗人通过“愁问钿蝉消息”表达对离别的关切与思念,钿蝉象征着音信的无常与难以寻觅。
在“门外一枝梧叶”中,梧桐树常被视为离别的象征,诗人回忆起“曾见携灯别”的情景,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而“簟纹如水渐生凉”则进一步突出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夜晚的凉意与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的“莫倚栏干残月,月是当初月”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恒久,尽管月亮依旧,但一切都已不同。
整首诗在音乐性与意境的结合上达到了一种和谐美,诗人在细腻的情感中透出的哲理使人深思,令人感受到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笙缥缈隔春云:描绘了春天的氛围,玉笙的声音如同春云般缥缈,隐喻着美好的事物远离。
- 愁问钿蝉消息:表达了对音信的渴望与忧愁。
- 门外一枝梧叶:象征离别,暗示着某种情感的寄托。
- 曾见携灯别:回忆起曾经的离别情景,增添了怀旧的氛围。
- 簟纹如水渐生凉: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凉意,寓意孤独。
- 良夜为谁怜惜:反问良夜的珍贵,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思念。
- 莫倚栏干残月:劝诫自己不要沉迷于过去的遗憾。
- 月是当初月:尽管时光流逝,月亮依然如故,象征着记忆的恒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笙缥缈”比喻美好音律的遥远。
- 拟人:将夜晚与情感联系,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莫倚栏干残月,月是当初月”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与孤独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无奈。诗人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抒发了内心的愁苦与思念,最终以月亮的恒久象征着对过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笙:象征着高雅与美好。
- 钿蝉:寓意音信与离别。
- 梧叶:象征孤独与分离。
- 凉夜:代表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 残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笙”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美好与高雅
C. 音信 -
“门外一枝梧叶”中,梧桐树常被视为象征什么? A. 友谊
B. 离别
C. 生命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过去的怀念与思考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对比黄燮清的《胡捣练》与李白的《月夜》,两者都运用了月亮作为意象,但黄燮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亲人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与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燮清研究》
- 《古典诗歌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